丹麦禁售三款韩式方便面,但新西兰市场仍然有售

丹麦禁售三款韩式方便面,但新西兰市场仍然有售

丹麦日前要求韩国三养集团(Samyang)召回其生产的一系列”火辣”口味的速食拉面产品,声称产品中的辣椒素含量可能对消费者身体有害。

辣椒素是一种从辣椒中提取的活性成分,食物中辣味(灼烧感)的源头就是这种物质。也是基于这个原因,三养拉面的三种口味被召回:分别是三倍辣火鸡面(Buldak 3x Spicy)、二倍辣火鸡面(Buldak 3x Spicy)以及热辣炖鸡面(标准辣度)。

然而,上述产品依然在世界其他地区销售,包括新西兰。

由于其韩背景,餐饮业从业者David Lee 是包括Gochu和Aigo在内的几家奥克兰高档韩餐厅的老板。他称,人们对辣味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

“有些食物可能对部分人来说太辣了,尤其是随着斯科维尔指标(Scoville scale)上辣度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觉得’太辣了’。”

斯科维尔指标是测量辣椒和其他物质辛辣度(辣度或热度)的标准。

三养拉面的辣味源自韩国最辣的青阳辣椒(Cheongyang pepper)和红辣椒油。

Cheongyang chili pepper

青阳辣椒的平均辣度为10,000 SHU – 23,000 SHU(斯科维尔指标的辣度单位)–它比塞拉诺辣椒(Serrano pepper)的平均辣度略高,后者在8,000 SHU -22,000 SHU之间。

不过与世界上最辣的卡罗莱纳死神(Carolina Reaper)相比,上述两者都不算什么–这种辣椒的辣度高达2,200,000 SHU。

Lee表示,他发现,近年来顾客对辣味食物的耐受程度发生了变化。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辣味食物,不少消费者甚至无辣不欢。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的食物导致的。”

随着新西兰正越来越多元化,其丰富和不断增长的饮食领域也是如此。

大多数新西兰人在餐厅点四川面类或者印度鬼椒咖喱时会被问及一个问题:”你是要标准辣,还是要新西兰辣?”

“在确定做多辣时,我们会优先考虑顾客的反馈。”Lee说。

“韩式辣味通常会使用由韩国辣椒制成的辣椒酱或辣椒粉,它辣感十足。”

“相比之下,’新西兰辣’则更加温和,通常会使用果香味的辣椒或者塔巴斯科辣酱(tabasco sauce)来增加厚重的热感。”

Lee表示,对于那些不太喜欢吃辣的人可以通过在饮食中引入少量辣味来慢慢提高他们的耐受力。

“从一些比较温和的食物开始,逐渐提升辣度等级。牛奶或酸奶一起食用也有帮助(缓解辣感)。”

(201105) -- SHANGHAI, Nov. 5, 2020 (Xinhua) -- A staff member cooks turkey noodles at the booth of Samyang Foods Co., Ltd. at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hibition area during the third China International Import Expo (CIIE) in Shanghai, east China, Nov. 5, 2020. Various foods from around the world are showcased at the Food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hibition area during the third CIIE in Shanghai. (Xinhua/Chen Yehua) (Photo by Chen Yehua / XINHUA / Xinhua via AFP)

当然,他也表示,这仅限于那些希望尝试的人–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直接挑战三倍辣火鸡面和热辣炖鸡面。

“这对那些喜欢吃辣的人来说也许很有意思、也很享受,但对于不习惯吃辣的人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好体验。有一次,一位顾客我家餐厅吃了一份非常辣的韩式炸鸡后表示了强烈不满,虽然我们已经在菜单上注明了它是’变态辣’。”

“我相信三养拉面的包装上也已经明确标注了辣度等级。”

许多韩式拉面的粉丝觉得这个牌子的方便面虽然很辣,但就是停不下来。那些想享受美味但又不想遭罪的人可以只放部分调料包。而对于那些享受灼热感的人,Lee表示他们可以在多放些调料。

“我个人最喜欢的韩式拉面是Jin拉面(Jin Ramyun)。为了能让它更辣,我会额外再加一些辣椒粉。这种面我可以跟泡菜一起吃,虽然泡菜也是辣的。这种吃法可以让我享受到更浓烈的辣味。”

* 本文首发于RNZ中文,根据授权转载。

Read more

新投资签证“不能用来买房”

新投资签证“不能用来买房”

新西兰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坚称,全新的商业投资者签证将会弥补不足,为低迷的经济注入活力,并创造更多高薪就业机会。 Stanford表示,将于11月推出新的商业投资者签证,取代此前的企业家工作签证。 她批评旧签证“失败”,申请率低、拒签率高。 新签证提供两条投资路径: * 投资100万纽币,三年后可申请居留权; * 投资200万纽币,12个月即可快速获得居留权。 不过,条件限定为必须投资在能创造就业的成熟企业。 Stanford强调:“他们能通过投资新西兰企业创造就业——而且是更高薪的工作。” 她同时指出,过去批准过成人用品店、烟草店和连锁加盟等项目,带来了问题。新签证将严格排除便利店、快餐店及各类加盟业务。 Stanford预计,新计划首年大约会吸引100-150名投资者。 她认为,这足以对经济产生实质影响,尤其有助于那些想退休或转让生意却迟迟找不到买家的业主。 她还特别强调,住宅物业投资被严格禁止,投资人必须先获得居留身份并在新西兰居住规定天数,才能购买住房。 “这不是关于住宅房产的签证,不能用来买房。如果发现房地产市场有问题,我们会立即干预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北岸家庭收到恐吓匿名信

北岸家庭收到恐吓匿名信

奥克兰北岸一户人家近日遭遇惊魂事件:有人掌握了他们的住址,并匿名送来一封带有威胁意味的信件,让全家人心生恐惧。 这封信并非通过邮政系统投递,而是直接送到家门口。 据悉,事件源于8月15日早上7点半左右,18岁的女儿驾驶母亲的车在奥克兰海港大桥匝道上行驶时,疑似发生的“危险变道”行为。 恐吓信内容 信件顶部写着母亲的全名和住址(因车辆登记在其名下),正文则写道: “关于8月15日星期五上午7点30分,奥克兰海港大桥上匝道的事情。如果你要像个混蛋一样开车、差点引发事故,那就别对一个能查出你住在哪里的人这么做。” 署名仅为“那个你差点逼下路的人”。 女学生的父亲表示,起初他没放在心上,因为当时妻子并未开车。 但很快他发现,原来当天早上是女儿借了车。 他虽然对女儿可能存在危险驾驶行为感到不满,但更担心的是,有人可能“滥用职权”获取了家庭的私人信息。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路怒症了,这是滥用隐私权限,对一个18岁女孩做出威胁,非常非常可怕。” 他说,女儿完全不记得有任何险情,当时也没有与其他车辆接触,更没听到鸣笛警告。 现在,妻子和女儿都感到心神不宁,不确定是否有人在暗中监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新西兰官宣最新居留通道,200万1年拿PR

新西兰官宣最新居留通道,200万1年拿PR

新西兰今日宣布推出一项全新签证——商业投资者签证,英文Business Investor Visa,简称 BIV。该签证目的是吸引海外企业家来新西兰投资经营企业。 根据政策,外国企业家若向一家现有新西兰企业投资200万纽币,将获得快速通道,有望在一年后取得新西兰居留权。 若投资100万纽币,则需经过三年“工作—居留”通道方可转为居民签证。 申请人既可以直接收购企业,也可以入股至少 25%,但需满足最低投资额要求。无论选择哪条路径,最终均可申请“商业投资者居留签证”。 被投资企业基本标准 被投资企业需满足条件:企业至少运营五年,达到一定财务门槛,并雇佣不少于五名全职员工。 若企业价值超过100万或200万纽币,投资者需至少投入企业总值的25%。 但部分行业被排除在外。 被排除的行业包括成人娱乐、便利店、快餐连锁、赌博以及移民中介等。 今早问答中,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回答说,像Vape shop店这类,也是被排除的。 “为什么成人娱乐行业(新西兰合法)会被排除?”主持人追问。 移民部长Erica Stanford一时语塞,想了想说,“可能是道德的因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新西兰公务岗位招聘录取比例公布

新西兰公务岗位招聘录取比例公布

新西兰公共部门的求职竞争日益激烈——平均每个职位约有30名申请者,是两年前的三倍半。 今年上半年,共有大约28.6万份申请,竞争1万个新西兰公共部门职位——平均每个岗位收到28.5份申请。 这些数据来自绿党公务员事务发言人Francisco Hernandez,他从75个公共机构收集了近五年来的招聘信息,包括每年上半年岗位空缺数量以及申请人数。 例如,社会发展部在今年前六个月发布了约1000个职位,吸引了近2万名申请者,平均每个岗位约有20人竞争。 警方情况类似,共发布814个职位,收到18,188份申请。 而惩教署则更为夸张,518个职位共吸引48,455人申请,平均每个岗位有80人竞争。 一则招聘广告可能对应多个相似岗位,同时,许多求职者也会同时申请多个职位。 其他部门的求职竞争情况: * Oranga Tamariki:平均每个岗位17份申请 * 住房与城市发展部:38份申请 * 新西兰安全情报局(SIS):每个岗位74份申请 * Crown Law:13个职位共收到460份申请,平均35人竞争 * 水务管理局:13个职位305份申请,平均23人竞争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