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可回收垃圾进入“无盖”时代,华人超市商品也不例外

路边可回收垃圾进入“无盖”时代,华人超市商品也不例外
新西兰各地的可回收垃圾分类规则发生变化,只有1类、2类及5类塑料瓶、塑料的食品容器可以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Photo: RNZ / Duoya Lu

新西兰各地的可回收垃圾分类规则从今年的2月1日起发生了变化。

根据新规,只有1类、2类及5类塑料瓶、塑料的食品容器可以被回收;空的以及干净的玻璃瓶、玻璃罐,铝制、铁制、锡制的易拉罐、罐头可以被回收;报纸、杂志、广告类信件可以被回收;纸张、纸板、空披萨盒、鸡蛋盒和信封可以被回收。

新规的变化还包括,在把垃圾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前,需要将所有瓶子和容器的盖子取下,放入普通垃圾桶;放入可回收垃圾桶的容器必须大于4升( Aotea岛和Great Barrier大堡礁岛除外,这里的容器不能大于5升 );可回收物品尺寸不能小于50毫米X50毫米。

新规执行一个多月,一些华人表示,他们对于究竟哪些物品可以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仍然感到困惑。

5类塑料制品可以扔可回收垃圾桶,但5类塑料盖子扔哪里?

Sharon Liu认为,小盖子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这项新规让她不太理解。

“盖子不可以放回收桶,尺寸到底要怎么掌握?” 她说。 “有些包装盒上没有标记可回收数字,或者有时候不确定哪个回收数字是可以放可回收垃圾桶,就干脆都放普通垃圾桶了。因为怕放错,感觉实际把更多的垃圾放到普通垃圾桶了。”

“我觉得应该让大众明白为什么出这些新规,这样大众才会配合。目前的新规让我觉得是增加了填埋垃圾数量。”

Sharon Chen最近刚带女儿从国内回到奥克兰,对于可回收垃圾新规,她也提出相似的困惑。

“很多垃圾依然不知道怎么处理,扔之前都要翻一翻市议会网站,” 她说。 “很多垃圾上都有可回收标志,但不知道哪些应该扔可回收垃圾桶。”

根据奥克兰市议会的可回收垃圾新规,只有1类、2类及5类塑料制品可以被回收,而如果包装上的可回收标签没有标注相应数字,则不可以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中。

最近,Chen因为不知道如何扔一个有着5类塑料标志的盖子,就在微信朋友圈发帖求助。

“我查了奥克兰市议会官网,里面有一句话说需要将所有瓶子和容器的盖子取下,放入普通垃圾桶。” 她说。 “但朋友圈所有人都回复我这个5类塑料盖子应该丢可回收垃圾箱。”

Chen表示,她感到身边许多朋友并不是特别清楚如何扔可回收垃圾,这有可能造成一些本可以回收的物品反而被扔进了普通垃圾桶里。

林熙勤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表示一家四口每周的食品及杂货,她大部分都选择从华人超市采购。环保新规后,她表示许多华人超市的食品,她不知道是否应该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华人的老抽、生抽是玻璃瓶,但盖子特别紧,完全取不下来,我最后还是瓶子连着盖子一起扔可回收垃圾桶了,” 她说。 “华超一些食品包装上写着可回收,但是没有新西兰可回收物品1类、2类及5类的数字标志,这些可以扔可回收垃圾吗?”

New recycling rules came into effect from Feb 2024. All bottles and containers' lids should be take off and put in rubbish bin.
根据可回收新规,瓶子、容器上的盖子不能再放入可回收垃圾桶,而是放入普通垃圾桶。 Photo: RNZ / Duoya Lu

盖子均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不能从容器上取下的除外

奥克兰市议会废弃物处理总经理Parul Sood表示,奥克兰街边的可回收垃圾中,约有25%的物品被诸如衣服、尿布、袋装垃圾等不可回收的物品污染。

“这些物品从未被允许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内。” Sood表示。

对于新规为何规定不能将盖子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Sood表示,根据新规,尺寸小于50毫米x50毫米的物品不能被回收,而盖子尺寸大小、材质不一,给回收增加了难度。

“盖子与(其相连的)主要容器相比可能是不同的塑料或材质,为所有不同类型的盖子制定回收规则会引起混乱,在全国范围内可回收物品标准化管理的最简单办法就是 ‘无盖’,”她说。”要求人们取下盖子也帮助确保瓶子或容器是空的。”

Sood表示,1类、2类及5类塑料制品的盖子也不要放入可回收垃圾桶中,但他鼓励市民将这些盖子送到 社区回收中心,社区回收中心可以将不需要的物品、材料再利用和回收。

“唯一的例外是盖子是被拴住的,或仍连接在容器上,”她说。 “有盖子拴着或连着的容器可以放进可回收垃圾桶里。”

除了盖子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Sood表示,从杂货店购买的装有食物或饮料的玻璃瓶、玻璃罐是唯一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的玻璃制品,其他玻璃制品,譬如喝水的杯子、炊具、窗玻璃等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内。

“其他类型的玻璃,如酒杯、炊具、窗玻璃等通常经过强化或玻璃成分不同,因此熔点也不同,” 她说。 “所有回收玻璃在制成新玻璃之前都会在熔炉中熔化。水杯、炊具和类似玻璃不会与玻璃瓶、玻璃罐一起熔化,或可能有危险隐患。”

类似情况还包括可回收的纸制品,根据环保新规,纸和纸板,包括空披萨盒、鸡蛋盒等可以放进可回收垃圾桶,但装有液体的纸盒,譬如牛奶、果汁盒却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Sood表示,这些装液体的LPB纸盒包装因其包含的多种材质(通常为纸板、塑料和铝)不易分离,很难多次回收利用。

“目前,在回收设施中对LPB硬纸盒进行分类很有挑战,通常我们需要手工进行分类,而且需要对目前新西兰现有的设备进行升级,” 她表示。 “LPB可以送到社区回收中心和其他投放点,由SaveBoard进行回收,该公司用LBP来制作建筑产品。”

Tai Ping Asian Supermarket on Rosedale, North Shore
亚洲超市的进口饮料有新西兰1类、2类及5类塑料制品标志的才能放入可回收垃圾桶。 Photo: RNZ / Duoya Lu

亚洲超市购买商品需遵守新西兰可回收物品规范

对于市民从亚洲超市、华人超市购买的物品该如何进行回收的问题,Sood表示,所有从海外进口的商品在回收时需要遵循新西兰的可回收规范。

“如果它们(包装)上没有明确标记1类、2类、5类塑料,它们有可能是另一种塑料类型或编号,请把它们扔进普通垃圾桶。”

由于环保新规对可放入可回收垃圾桶的物品进行了重新定义,许多市民担忧可能会出现普通垃圾数量增加的情况。Sood表示,他鼓励市民在扔垃圾前就尽力弄清楚如何正确对垃圾进行回收。

“第一步是努力找打正确的回收方法,网上有很多信息,社区也有团体可以用您的语言帮助你学习,学习废弃物分级制度以及’拒绝、减少、再利用’,”她表示。”创建循环经济,为子孙后代拯救地球,这意味着现在就要面对不方便以及牺牲,这样做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新的国家回收规则目标是为了减少可回收的混乱,以及减少可回收垃圾桶内的污染。如果我们通力合作,我们就可以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孩子的未来。”

根据RNZ此前的报道,可回收垃圾新规是新西兰到2027年实现全国回收服务标准化新举措的一部分,该举措还包括引入厨余垃圾桶(food scraps bins)。

政府在去年就宣布了这项新的回收项目,并致力于到2035 年减少相当于约4.5万吨的碳排放量。

该新项目名为 “清除垃圾,实现新西兰的循环”,通过该项目,城镇地区的家庭将拥有标准化的回收服务以及家庭厨余垃圾收集。

其中就包括更清晰的界定,家里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哪些不能。从今年2月份开始,所有地区议会和市议会的可回收物品将只接受玻璃瓶和玻璃罐、纸张和纸板、1类、2类和5类的塑料瓶和塑料容器,以及铝罐和铁罐。

奥克兰市议会表示,这将减少不可回收垃圾对可回收物品的污染,例如纸尿裤或袋装垃圾等,此前将这些垃圾分类产生的成本高达300万纽元。奥克兰规划、环境及公园管理委员会主席Richard Hills表示,垃圾的正确分类将有助于提高废物回收质量以及降低处置成本。

这一新战略的目标还包括,到 2030 年,所有地方议会和市议会都将向城镇家庭提供家庭厨余垃圾(或食物和花园废物)收集服务。

Sood表示,如果市民对某件物品是否可以放入可回收垃圾不清楚,可以直接登录奥克兰市议会官网查看,市议会也提供简体中文版的说明。此外,还可以访问环保部网站了解详情。

Workers manually separate the recycled items coming in on a conveyer belt.
人工对传送带上的回收物品进行检查和分类。 Photo: RNZ / Jimmy Ellingham

可回收的1类、2类、5类塑料制品有哪些?

根据环保新规,我们放进自家可回收垃圾桶里的大部分塑料容器为1类、2类及5类塑料。

Sood表示,相比那些由3类、4类、6类和7类等质量较差的塑料制成的包装容器,这些塑料制品更容易回收、加工和利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塑料分类示例:

1类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塑料)

  • 果蔬用的外包装塑料盒;
  • 非酒精类饮料及饮用水的瓶子;
  • 用来装花生酱这类食品的较硬的塑料容器。

2类塑料:高密度聚乙烯(HDPE塑料)

  • 牛奶瓶;
  • 果汁瓶;
  • 洗发水瓶;
  • 清洁用品瓶。

5类塑料:聚丙烯(PP塑料)

  • 部分外卖容器;
  • 塑料餐具;
  • 2升装冰淇淋包装盒;
  • 大号酸奶包装盒。

以上供参考,仍然以容器上是否有1类、2类、5类的塑料标识为准。

* 本文首发于RNZ中文,作者:Duoya Lu,根据授权转载。

Read more

工党新承诺:新西兰要建“主权财富基金”

工党新承诺:新西兰要建“主权财富基金”

今天,工党公布了其首项重大经济政策:建立“新西兰未来基金”(New Zealand Future Fund)。 这一政策的宣布标志着工党开始了新的承诺:为了2026年的大选。 基金运作机制:独立治理,专注本土投资 工党领袖Chris Hipkins今天表示,设立“新西兰未来基金”,是工党推动全国就业稳定的第一步,将引导更多资本流向本土企业,扩大工人机会。 “新西兰人富有创造力和资源,但多年的投资不足导致太多优秀的本土创意得不到支持,而我们创造的财富却流向海外。”他在政策发布会上强调。 根据工党政策文件,该基金将由新西兰超级基金监护人(Guardians of the New Zealand Super Fund)独立管理,作为独立投资工具运作,类似于“Elevate NZ风险基金”。 财政部长将作为唯一股东,通过“期望函”设定广泛目标,但无权干预具体投资决策。 工党计划将部分国有资产的股息收益汇集,并重新投资于本土企业和基础设施,以创造稳定就业机会。 而该基金在整合现有商业性国有公司时,资产不得出售,但管理者可利用这些资产作为抵押,借款数亿新元用于本土投资。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新西兰男子山里被熊袭击,“下次还去”

新西兰男子山里被熊袭击,“下次还去”

一位32岁的新西兰男子Billy Halloran,最近在日本一座山下慢跑时,遭到黑熊袭击,手臂被咬断,小腿也被抓伤。 跑步遇到两只熊 Billy来自奥克兰,刚刚完成人生中第一场111公里超级马拉松,状态很好。 这天他只是出来轻松跑个8公里恢复,跑到第4公里折返时,突然在前方20米处看到两只体重至少60公斤的亚洲黑熊。 “哦糟了,”他心跳瞬间加快。 Billy之前在日本山林跑了好几年,从没真正遇到过熊。 他慢慢往后退,以为熊已经离开小路,但其中一只突然调头冲了过来。 “啊,来真的了。”Billy想。 他本能地大喊,试图吓跑熊,同时用右手护住脸。 但熊速度太快,下一秒就扑上来,狠狠咬住他的右臂,手臂的骨头瞬间被咬断。 他被撞倒在地,熊又朝他的小腿抓过去,锋利的爪子刺进小腿肌肉。 “然后,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它突然退开了。”Billy说。 他满身肾上腺素地站了起来,低头看到小腿在流血,而手臂已经完全变形,只靠雨衣的支撑吊着。 紧急送医做了三次手术 他转身拼命跑,单手拨打电话给妻子。 “她刚接起来,我就吼:‘快开车来!我被熊咬了!手断了!’” 幸好事发地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上千奥克兰家庭像这家一样南迁,“一年就买大房子”

上千奥克兰家庭像这家一样南迁,“一年就买大房子”

基督城因为房价更便宜、空间更宽敞、又离大自然很近,最近成了不少人心中的理想之地。 基督城在过去十年吸引了大量年轻家庭,儿童人口增长12.1%。 Stuff采访了三户搬家的人家,想知道他们到底是“找到幸福新生活”了,还是有点后悔。 “我完全不想搬回去” Ali Shahbaz和他的家人2022年从奥克兰搬到坎特伯雷。 当时他们在奥克兰北岸的房租涨到了每周750纽币,他决定不再硬撑。 搬家前他就开始找基督城的工作,后来干脆接受公司裁员补偿,直接举家南下。 “我一来就喜欢上这里了。”Shahbaz说。 搬来不到一个月,他就在坎特伯雷大学找到了一份工作。 租了一年房子后,他买下了位于Rolleston的一栋新房,开车30分钟就能进市区。 “这是一个三房一卫、400平米地的房子。这笔钱在奥克兰只能买一间一居室公寓。” 他和伴侣有三个小孩,他觉得基督城交通不那么拥堵,孩子骑车上学更安全,学校质量也不错,大学设施齐全。 而且,滑雪场离家90分钟车程,生活节奏舒服多了。 “很多人对基督城有偏见,”他笑着说,“他们只会提地震和天气。但我觉得比奥克兰好多了,这里干燥得多。奥克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新西兰通胀率达3%,“降息时间不会太长”

新西兰通胀率达3%,“降息时间不会太长”

新西兰统计局今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新西兰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3.0%。 这一涨幅高于6月底时的2.7%,并处于央行年通胀目标区间(1%至3%)的上限。 推动通胀的最大三大贡献因素分别为: * 电价上涨11.3%(对年通胀贡献10.1%) * 租金上涨2.6%(贡献9.2%) * 地税上涨8.8%(贡献9.2%) 这三项支出约占CPI权重17%。 其中,年度电价涨幅达11.3%,为上世纪80年代末电力市场经历重大改革以来的最高水平。 今年租金上涨2.6%,为四年多来的最小年涨幅。 地方政府地税则一直是年度通胀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 而药品、通讯设备以及汽油价格在过去一年内均有所下降,对总体通胀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新西兰对比其他国家如下: 通胀率再次上升,意味着新西兰房主能享受的低息时间会缩短。 Infometrics首席预测师Gareth Kiernan预测,当前利率下降预计将是短暂的,从2026年底开始,利率将再度上升,以将货币政策回升至中性水平。 Reference: https://www.nzherald.

By ry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