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犯罪

psilocybin-magic-mushroom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黑市毒品迷幻蘑菇 magic mushroom

新西兰目前对于毒品的容忍度在西方社会中算是中等的,不算严格也不算宽松;大麻在新西兰依然不是合法的,不过诸如新西兰绿党这样的党派一直致力于让这些东西“合法化”或者“准合法化”;新西兰的毒品黑市上,无论是大麻还是冰毒,也无论是 GHB 或者是人工大麻,都有底下流通。撇开脑残的党派不提,本文要介绍的是新西兰毒品市场上一种比较新型的毒品,迷幻蘑菇。 image source: pixabay 迷幻蘑菇是中文俗名,说唱歌手们称其为 shrooms,新西兰人叫它们 Magic Mushroom(神奇蘑菇),其实这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科学家给出的学名是 Psilocybe/Psilocybin,中文翻译为“裸头草碱”,是一种原本产自于墨西哥Teonanacatl 蘑菇(墨西哥语言中这个东西叫“神圣的蘑菇”)中的活性成分,具有致幻的效果,服用后对人产生一种类似于宗教信仰“遇见神”的感觉。国际上目前对于该成分具有不同的解读,有些科学家认为其具有依赖性和高成瘾性;有些科学家又认为该物质仅仅是“低滥用可能和低成瘾风险”。 在美国,迷幻蘑菇的制造和交易是非法的。英国和澳大利亚,也将其列为最高等级的药物之

By KANNZ
prevent-burglary-n-break-in

新西兰知识

节日期间在新西兰的住宅如何防止被盗窃?

过节期间,不少的华人朋友都会选择出门游玩,甚至回到故乡探亲访友。这时候,你在新西兰的房屋就处于“无人照看”的状态。新西兰是一个小偷小摸比较多的国家,新西兰警方对于盗窃案件的长期“睁一眼、闭一眼”,以及法律对于盗窃行为的轻判,造成了现在的这种局面。想要改变新西兰盗窃案件多的现状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自我保护”起来,加强自家安全防范级别,让贼人“知难而退”。 正由于过节期间很多人家中是“空门”,所以才会让新西兰的治安形势在过节的时候变得格外严峻,既然有“空门”,就会引来小偷“闯空门”;看新西兰站长教大家几招来避免在新西兰的家,被小偷光临吧~~ 过节防盗第一招,不要把花花绿绿的礼物包装扔在门外。圣诞节和新年,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收到一些礼物,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礼物更是海量。拆掉的包装,放在室内很碍眼,把它扔在门外吧?这可不是个好选择,包装越多,就说明你屋子里的值钱的东西越多,把一堆包装扔在门外等于在向小偷“打招呼”,快来偷吧。怎么办呢?当然是把你的包装用小刀划开,然后放在可回收物的垃圾桶中,等待 City Council

By KANNZ
cannabis-indica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毒品印度大麻 Cannabis Indica

新西兰市面上的毒品五花八门,而且新西兰政府对于毒品问题虽然算不上“不闻不问”,但却是也没有“下狠手”去管理的意向。大麻在新西兰是最泛滥的毒品之一,虽然吸大麻在新西兰不犯法,但是新西兰目前的法律规定任何人交易和种植大麻(无医疗和科学实验许可的情况下)都是违法的,所以新西兰也经常听闻,哪里又打击掉了在房子里面种植大麻的犯罪分子啦,谁家的豪宅又被坏人租了当做大麻温室啦,等等等等的故事。 当然了,新西兰绿党这种脑子不太正常的党派,以及“大麻合法党”这种浑身上下都不正常的党派,自然是长期坚持要为大麻合法化鞠躬尽瘁的;相信绝大部分华人都对这两个党派的所作所为嗤之以鼻。 这些故事之中,涉及到的是以前看新西兰网站曾经介绍过的新西兰常见街头毒品 Marijuana (Cannabis Sativa),而本文要介绍的是另一种在新西兰不算常见,但是也经常会被新西兰海关所截获的、从境外向新西兰境内运输的毒品,印度大麻 Cannabis Indica。 印度大麻,学名 Cannabis Indica ,俗称 Indica;是大麻家族中的一个比较小的分支,它是一年生的植物,比普通的大麻植物个头更小更短、植物

By KANNZ
top-4-addictive-stuff-in-nz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人的四大毒品

新西兰是个世外桃源,但是毒品问题的严重性却排在OECD国家的前列。根据数据统计,44%的成年新西兰人曾经在一生中碰触过、或者依然在使用毒品,当然了,此处说的毒品是新西兰法律所不允许的毒品;而本文说的新西兰人“四大毒品”或者说、四大成瘾性的“东西”,有三个肯定是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只有最后一个,才是真正的毒品,而且估计也快要合法化了,都是什么?继续向下看。 image source: pixabay 第一大“毒品”,咖啡因 作为西方文化的国家,新西兰人成年人几乎百分百饮用咖啡,而其中有很多人,每天都要两三杯咖啡入肚才能舒服的过完这一天,咖啡因是有成瘾性的,而且上瘾的人,一天不喝都受不了;新西兰咖啡店里一杯咖啡只需要几块钱纽币,来的轻巧、买的容易、喝的过瘾,自然是第一大“成瘾性毒品”啦。 第二大“毒品”,酒精 93%的新西兰成年人一生中至少饮酒一次,而超过四成的新西兰人嗜酒,作为另外一种能够让人上瘾的东西,酒精,成为了让新西兰人时而放松、时而冲动、时而平静、

By KANNZ
anz-atm-machine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自动提款机入卡口上被动手脚的可能性

新西兰并不是一个“无现金”社会,虽然大多数支付还是通过刷卡来实现,但是毕竟多少还是有些现金需求的。使用银行的自动提款机ATM进行提款,是新西兰人最常见的提现方式,而且新西兰遍布街头巷尾的、各个银行的自动取款设备用起来也十分方便,跨行取款也不需要手续费用。 不过,有人的地方就会有坏人,而且新西兰人不像是国内,“大风大浪”里混出来的,做什么事情都小心谨慎;新西兰人还是比较的“傻”的,所以很容易“栽”在坏人手里的。 新西兰已经出现过好几次,提款机上的入卡口被人家用强力胶粘上了卡片磁条复制器的事情了;也就是传说中的“卡片克隆器”。这东西很小,而且被犯罪分子做成了能够与提款机融为一体的形状,当你的银行卡插入的时候,银行卡上的磁条信息(其实就是包含了卡号)就被完美的复制了。 来,顺手普及一个英文,银行卡信息复制盗取,英文的说法是 bank card skimming。 这种被贴了复制器的提款机,输入密码键盘的上方肯定在隐藏的地方有另外的针孔摄像头,瞄准了输入密码的键盘,所以,卡号被复制、密码被摄像头拍下来,犯罪分子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美克隆一张银行卡,并输入密码,在其它地区的提款机上完成提

By KANNZ
drug-ecstasy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毒品 Ecstasy

新西兰对于毒品的管制算得上严格,但是由于处罚不算严厉,所以新西兰人吸毒的现象还是蛮普遍的,尤其是还有些政党天天讨论大麻是不是要合法化,也真是无语了。摇头丸是新西兰各种地下市场中经常交易的东西,也是青少年们“喜爱”的毒品之一。它的中文名字可能华人朋友非常了解,但英文名字你知道吗?Ecstasy。 OK,其实 Ecstasy 只是摇头丸比较“书面化”的英语写法,在街头,更常见的说法是“E”,没错,就一个字母,或者很昵称的叫它为 eckies ,甚至叫它 Biscuits (饼干的英文哦) image source: unsplash 为什么部分新西兰的青少年喜欢这种毒品呢?这是因为少量的摇头丸进入人体后会让人产生一种“很棒”的赶脚,让人觉得能量充沛,把陌生人变成你的好朋友。摇头丸的主要成分是 MDMA,在二十世纪之初被人工合成出来,具有致幻和兴奋的效果。这种毒品在新西兰有药丸、胶囊或者粉末状的进行销售,而且它们的成分可能更复杂,不仅有 MDMA,还有 MDA/MDEA/2-CB等等,

By KANNZ
steel-needles

新西兰新闻

【请注意】内藏钢针的草莓已经登陆奥克兰,Countdown 超市宣布召回

前几天,当澳大利亚的超市草莓发现被藏有钢针后,站长在新闻中就提醒大家,如果澳洲的超市草莓中会有钢针,那么不久就会登陆新西兰。这不是,今天,新西兰最大的超市连锁集团之一的 Countdown 就宣布在其销售的澳洲进口(主要是西澳生产)草莓中,发现了钢针;超市方面随即宣布,下架所有的草莓并召回已经销售、尚未食用的 Choice 品牌的草莓。任何近期在 Countdown 购买了草莓的顾客,不管买的是什么品牌、什么产地,都可以拿回到 Countdown 进行原价退货。 为什么站长几天前就预测到新西兰也会有“钢针草莓”呢?这是因为西方社会中反社会的人群是普遍存在的,其阴暗心理是我们华人的东方文化很难理解的;况且新西兰人对于澳大利亚的 Copy,无论是好的坏的通常是“一锅烩”;所以,学习澳洲的“同类”,在超市的草莓中、香蕉中、苹果中藏钢针,对这些脑残的反社会人士而言,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此处的“有趣”二字加了引号,代表站长绝不苟同)。 根据站长判断,

By KANNZ
新西兰汽车保险中可能拒赔的 Invited Theft

新西兰保险

新西兰汽车保险中可能拒赔的 Invited Theft

新西兰的汽车保险中的盗抢险非常重要,因为新西兰的一些特定地区“治安案件”还是蛮多的,涉及到车辆的盗抢和车内财物失窃案件也是经年累月的日日发生。由于长期以来新西兰人养成了不太好的用车习惯,部分车主会把汽车停在家门口,不锁车就回家了;更有些车主为了图方便,把钥匙留在车上并且保持发动机运行状态就下车去买东西或者办事几分钟,这样回到车上后省事儿,不用再掏钥匙打火啦。 部分车主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车主们认为自己的车“上了盗抢险”或者上了全险,万一真的有人把车内的财物洗劫一空,或者没有熄火的车辆被人家钻入驾驶位一脚油门开跑了,至少还有保险公司会做理赔。 没错,车辆被砸了玻璃、丢了东西、或者停在家门口/停车场被人家偷走了,保险公司肯定会按照条例来赔偿车主的损失的。可若是没有熄火,就下车去办事情被人家把车偷跑了,保险公司有可能不赔偿哦。 因为,保险公司可能会认为这种情况属于 Invited Theft,也就是说车主的主观故意造成了车辆失窃,保险公司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会拒赔,谁让车主自己偷懒不熄火还把钥匙放在车上呢?这不是明摆着欢迎“贼人”开车走人吗~ 所以,即便有汽车保险,也一定要停在安全可靠

By Sophie Fan
what-is-synthetic-cannabis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毒品“人工合成大麻” Synthetic Cannabis

新西兰吸毒的人不少,这是因为吸毒在新西兰并不算是违法的事情,而且“万恶的资本主义”控制下的西方世界的人民思维比较的发散,政府监管又不力,有时候过于愿意尝试新鲜东西,既然“嗑药”不犯罪不坐牢,所以但凡你在新西兰待过一段时间,肯定见过吸毒的人。不信,夜里你走在奥克兰喧嚣的皇后大街上,角落中必然会传来一阵阵浓重的臭味,夹杂着标志性的大麻味道,不用说,哪个流浪汉又快神志不清了。 当然,新西兰人也不是像电视上一样没事儿给自己打个海洛因吸个可卡因什么的,新西兰人穷,所以大部分吸毒者碰的都是大麻或者是人工合成毒品一类的东西;尤其是新西兰绿党这种比较奇葩的党派,天天都哭着喊着让这个社会“大麻合法化”,所以这等同于间接给大麻做广告一样的宣传,算了,脑残党不说也罢。 那么既然提到了人工合成毒品,那么站长就给大家搜罗了一下新西兰市面上最有名气的人工合成毒品之一的“合成大麻”,也就是 Synthetic Cannabis,介绍一下其基本知识和对于人体的危害。 image source: pixabay 合成大麻,Synthetic cannabinoids,或者被新西兰吸毒的人昵称为 Syns / S

By KANNZ
peer-to-peer-lending-websites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及潜在的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仅有十年发展历史的新事物,而且在近三四年非常的火爆;它是一种互联网金融平台,将传统金融中的点对点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以网站的形式作为载体和媒介,所有的资料传输、资金流转、合同签署与法律手续等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 P2P 是一个简写,全称是 Peer-to-Peer Lending,也就是点对点借贷;目前全世界的网络借贷平台都是分成两个产品部分的,一个是投资理财(借钱给别人,收取利息),一个是贷款(借别人的钱,同时支付利息)。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商业模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把非常小或者比较小额度的资金汇聚起来,然后出借给有资金需求的人群;它的社会价值体现在满足资金需求、发展个人信用体系、提高社会闲散资金的利用率。平台在其中起到的是信息发布与撮合、以及资料收集和资金汇聚的作用,不承担担保责任。 中国大陆的第一个网络P2P借贷平台与2007年在上海成立,2012年开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野蛮生长期,随后在2018年国家宏观经济减缓、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产生大量的“爆雷”事件,让P2P平台从一个具有社会价值的网络产品,一夜间变成了千夫所指的“骗子产品”;相信现在

By KANNZ
nz-police-stolen-vehicle

新西兰知识

使用新西兰警方免费系统查询二手车是否赃车

新西兰买个二手车很容易,检查外观,检查性能,检查内饰,互相商量一下价格,彼此感觉合适交易就差不多要完成了。但是,由于新西兰二手车过户实在太容易了,所以有些坏人就动了歪心思,把盗窃来的车放到交易平台上销售,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在新西兰购买了赃车,那么很遗憾,警方找上门来的时候,新车主不能说“我掏钱了这是我的车”,只能乖乖的交出车钥匙,而且还要配合警方的调查取证,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卖给你的通过什么方式联系上的,以及怎么支付的车款。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赔了夫人又折兵。 image source: police.govt.nz snapshot 如何检查车辆是否是被盗、报失的呢?很多华人朋友知道有几个收费的网站,做的很方便,交上几十块钱能够把车子的来世今生检查的一清二楚;而且不少人认为新西兰只有收费的系统才能够检查赃车情况。其实不是的,新西兰警方有一个挺难看的网页,但是胜在:免费使用。 虽然网页难看,不过用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先登录: * http://www.police.govt.nz/stolenwanted/stolen-vehicles * 然后再

By KANNZ
a-story-of-internet-fraud

新西兰知识

记一次上当经历

加拿大网友投稿,站长认为这事情在新西兰也会出现,所以放过来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曾与骗子打过交道,当然,所谓交道,基本都是对方发来某个中奖邮件或信息被我无视,或是电话接通后对方刚踌躇满志讲第一句话就被我挂断。到温哥华后,也收到很多次骗子电话,内容稍微洋气了一点,开头总是“这里是中国领事馆,您有一份包裹待领取……”,由于手法太拙劣,我听到这儿就听不下去了,立刻挂断。基本上电话转来转去最后收到的信息雷同:你的身份被盗用了,你卷入了毒品/金融诈骗/走私/……交易,为了证明清白,你需要将全部银行账户资金转入XXXX账户……感觉换汤不换药,没创意。以前我对于会被骗子骗到这件事总觉得不可思议,这么拙劣的手段居然也有人中招,智商捉急啊。但没想到自认为智商一直十分在线的自己,也有一次不幸中招,事情虽已过去一年,损失也不是很大,但回忆起来仍然有种智商突然掉线的羞耻感。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我突发奇想要登陆北美著名大超市Costco的网站,看一看有没有什么新出的coupon。飞速输入网站,一点回车键,Costco那熟悉的页面展现在眼前。真是来得早不如来的巧,突然跳出一个有关于Costco服务评价

By KAN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