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工作越穷!”新西兰引以为豪的制度,在逼他们“躺平”

新西兰的福利制度和税收制度,似乎正在无意中“惩罚”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到手时薪跌成个位数:干活越多反而越亏?
知名经济学家Ganesh Ahirao指出,新西兰福利制度与税收体系脱节,导致不少靠补助生活的人,一旦开始打工增加工时后,反而“多干不多拿”,工作动力被严重打击。
例如一位住在惠灵顿的一居室租房(每周房租415纽币)单身人士 Manaia,没有学生贷款、没有孩子。他领取的是求职者补助(Jobseeker Support)、冬季能源补贴(Winter Energy Payment)和住宿补贴(Accommodation Supplement),每周可到手592纽币。
如果每周打6小时生活工资(当前为27.8纽币/小时)的工,收入会提升到约700纽币。
然而从第7个小时开始,求职者补助将按“每多赚1纽币就扣0.7纽币”的比例快速减少,也就是70%递减率,导致他的实际边际税率超过80%。
换句话说,到手收入每增加1纽币,政府就立刻收回0.8纽币,工打得越多、钱拿得越少。
单亲家庭:干满40小时也比“躺平”只多352纽币
另一案例更令人心酸:一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每周房租600纽币的单亲家长,每周可以领取单亲补助(Sole Parent Support)、冬季能源补贴、家庭税务补贴(Family Tax Credit,属于Working for Families体系)以及住宿补贴,合计到手约1047纽币。
如果每周打6小时生活工资的工,收入可以提升至1190多纽币。但从这之后,各种福利将“层层递减”:
单亲补助先按每多赚1纽币扣0.3纽币递减;
到10个小时后变为每多赚1纽币扣0.7纽币;
当工时达到14小时起,家庭税务补贴再按每多赚1纽币扣0.27纽币递减,结果边际税率飙到93.3%;
到24小时起,住宿补贴也开始减少,边际税率冲上高达95%。
即使这位单亲家长每周打满40小时工,辛苦一整周,到手也只比完全不工作时多352纽币,几乎等于辛苦白干。
专家呼吁:“别再因为他们穷就觉得该惩罚他们”
Ahirao表示,福利由社会发展部(MSD)发放,税收由税务局(IRD)征收,两套系统并不同步,导致补助递减、税收和贷款扣除“叠加”,形成一种对低收入人群的“惩罚性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的制度建立在一种观念上:‘不工作=有错,就应该被惩罚。’但现实是,很多人在努力工作,只是制度设计得让他们‘越努力越亏’。”
Ahirao说,“如果每赚1纽币,就要被扣掉0.7纽币甚至更多,谁还愿意去工作?”
他呼吁政府用“奖励工作”而不是“惩罚不工作”的逻辑来重建福利政策,甚至可以探讨全民基本收入等更有激励性的方案。
对此,社会发展部福利系统总经理Fiona Carter-Giddings回应称,过去一年有8.6万领取福利的人因为找到工作而停止领取补助,新西兰福利系统仍秉持“提供给最需要的人”的原则,在收入充足、工作激励与纳税人负担之间寻找平衡,而这也是一个“持续激烈辩论中的议题”。
Reference:
https://www.rnz.co.nz/news/business/569240/the-people-working-for-10-and-less-an-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