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确认从中国进口涉事食用油;华人热议,新西兰官方回应来了

澳洲确认从中国进口涉事食用油;华人热议,新西兰官方回应来了
Photo by 勻蔚 / Unsplash


最近,隔壁澳大利亚的一则报道,让新西兰有点人心惶惶。

澳大利亚农业部证实,澳大利亚一直在从中国一家最近陷入食品安全问题的公司进口食用油

那么,新西兰面临风险吗?进口食品检测流程如何?

本周三,记者就这两个问题向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发起问询,得到食品安全副总干事Vincent Arbuckle的回复。

“新西兰暂未发现风险”

Vincent Arbuckle是新西兰初级产业部负责食品安全的官员,负责新西兰食品安全。

图片来源:www.mpi.govt.nz

他回复了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新西兰进口了相关产品吗?

先说结论,Arbuckle表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任何可能受影响的食用油已出口到新西兰”

他表示,食品安全部门已经留意到相关的新闻,新西兰暂未发现风险。

“我们将继续监测有关情况,如果新西兰的食品安全面临任何潜在风险,我们将采取适当行动。”Arbuckle表示。

新西兰民众有所担忧很正常,因为在隔壁澳洲,公众的愤怒和焦虑正在蔓延。

上周,澳大利亚农业、渔业和林业部发言人确认,澳大利亚进口了一系列食用油,其中就包括陷入“污染油”风波的一家中国公司

发言人表示,目前情况有待进一步核实和调查。

“由于不清楚涉及哪些‘食用油’,因此暂时无法提供数据。

“按照正常程序,我们会要求出口国保证,出口到澳大利亚的食用油可以安全食用。我们还建议进口商应该得到供应商的保证。”

“目前澳大利亚还没有对中国食用油实施进口禁令。”

对此,悉尼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Dr Ulku Yuksel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这种现象已经持续多久了,有多少已经进入市场?

“我们澳大利亚人很脆弱。”他说。

新西兰华人:中国进口食品还能买吗?

食安事件人心惶惶,新西兰华人发帖询问:中国进口食品还能买吗?

图片来源:侃NZ论坛

新西兰本地论坛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新西兰在进口食品时,会不会确认它们是否安全,以及是否会对成分表的真实性做检测?

因此,Vincent Arbuckle回复了记者的第二个问题:新西兰如何检测进口食品?

“所有进口到新西兰销售的食品必须由由初级产业部注册的食品进口商进口。”

注册食品进口商负责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适宜性。在每种食品进口到新西兰之前,进口商必须对其进行安全和适宜性评估。

评估包括考虑食品的危害,确保对其进行控制,以及审查供应商,确保他们提供安全的食品。

如果某种食品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较高风险,则会被归类为高监管关注(High Regulatory Iinterest)食品,需要通过食品安全审批(Food Safety Clearance)才能进入新西兰。

奶制品、肉类、海鲜、种子、香料等食品属于高监管关注食品,需要经过实验室抽样和检测才能获得食品安全审批。

“食物安全官员将挑选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检测。每个进口食品的具体产品种类都会被抽取样本。在可能的情况下,他们会选取整袋包装。”

根据初级产业部的分类,进口食用油不属于高监管类,因此,其“安全性和适宜性将由进口商负责”。

最后,Arbuckle还提到:“中国是新西兰值得信赖的贸易伙伴。”

民众依旧疑虑重重

根据世界综合贸易解决方案(WITS)数据,2023年,新西兰向中国进口了46万吨大豆油(不包括原油)。

依靠进口商来保证商品的安全,而非亲自对商品进行检测,这一点上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类似,这一检测方式受到了质疑。

一般来说,供出口的产品,其质量要求可能较高,也有很多华人信赖从中国进口的油。

出了这事以后,即使是经过“官方筛选”的食品,也很难再让人信赖。

悉尼大学商学院高级讲师Dr Ulku Yuksel指出,目前还不清楚中国相关油类产品是供国内使用还是国际出口。

如果是后者,世界各国也可能面临风险——特别是那些没有对进口商品亲自进行检测的国家。

“如果这些油真有问题,还出口到了海外,我们未必会对其进行检测,因此我们可能会面临这种危害。”

“这就是系统的问题,如果有进口商走捷径,我们就会被暴露在危险之中。

公众对检测也“难信任”,有自称资深食品工程师的网友说:“(进口食品)没有检测,对问题的后续跟进也很少。”

“很多进口食品都是未经检测就进来了……如果你发现了请向初级产业部报告。”

“我认识一对住在新西兰的中国夫妇,他们从不买中国包装和制造的产品,他们认为不安全。”

但也有华人表示:彻底告别华超,真的做不到。

你在新西兰会消费中国进口食物吗?

Read more

移民工人意外惨死,“本来没计划出门”

移民工人意外惨死,“本来没计划出门”

3月16日下午2点,奥克兰的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 菲律宾工人不幸死亡 今年48岁的Jesan Tampus,48岁,已被确认为周日下午2点在Penrose的Great South Rd发生车祸的遇难者。 Tampus是车上的乘客,而司机目前仍在医院接受治疗,伤势严重,他当场被宣布死亡。Tampus的室友告诉记者,他仍然“非常震惊”,并表示直到现在都“真的很难振作起来,继续生活”。他提到Tampus是在2016年独自一人来到新西兰工作的。 他说,Tampus是一名技术工人,在三周前刚刚回菲律宾探望妻子和三个孩子——他们的年龄分别是27岁、22岁和19岁。 他形容Tampus是一位好朋友,也是一位“非常好的人”。“周日下午12点左右我见到了他,我们聊了大约10分钟,因为当时我正在做饭。我们聊的是一些日常话题,比如工作,他告诉我他本来没有打算外出的。”这位室友说道。 随后不久,他注意到Tampus和一位住在附近的工作朋友一起离开了他们在Mt Roskill的住所。他说,周日下午,警察来到他们的住处告知了这个消息。 肇事司机涉嫌超速 来自Manukau重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奥克兰房东开始出优惠了

奥克兰房东开始出优惠了

奥克兰的房东们正在用$500超市代金券或免租一周的优惠吸引租客,而租客们则愿意多看看,以获得更好的交易。 根据TradeMe的最新数据,奥克兰2月份的新出租房源比去年同期增长34%,从8049套增加到10,805套。 Aspire Property Management总经理Mike Atkinson形容,租房市场像是“抢椅子游戏”。 “现在的情况是,椅子比玩游戏的人还多,所以更容易找到座位。” 他表示,许多房东开始提供额外的福利来吸引租客。 他说,有房东提供$500购物代金券(如Countdown超市),还有一些房东提供一周免租,尤其是在公寓租赁中较为常见。 TradeMe一些房源甚至提供两周免租,一些房东直接降低租金,每周最多降$60。 Atkinson建议租客,不要被短期优惠迷惑,而是直接与房东协商降低租金,这在长期来看更划算。 他还指出,允许租客养宠物是房东吸引租客的最佳策略之一。 Aspire的数据显示,南奥克兰的可租房源增长了近60%,原因可能包括: * 更多奥克兰人搬去海外; * 一些租客搬回父母家; * 房主卖不掉房子,转而将其出租,增加供应。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惠灵顿民宿业主遭暴击

惠灵顿民宿业主遭暴击

惠灵顿市议会计划对Airbnb房东征收与酒店相同的商业税率,引发民宿经营者的不满。 一名Airbnb房东Emma Reid愤怒地表示:“我们只是小葡萄,而酒店才是大香蕉。” 如果提案通过,Emma Reid的年度地税将从1.1万纽币飙升至4万纽币,这一变化将使她难以继续经营。 她的两处Airbnb物业每年净收益在1.8万-2.4万纽币之间,税率上涨将使她面临亏损。 她说,这将导致许多民宿经营者被迫退出市场。 惠灵顿市议会将在本周二召开会议,讨论新的长期财政计划,并向公众征求意见。 由于预算紧张,惠灵顿市议会正考虑削减多个项目,与此同时,寻找新的收入来源。 其中之一就是将短租经营者的房产税从住宅税率改为商业税率。 在惠灵顿,商业税率约为住宅税率的3.7倍。 市议会正在征询意见,包括是否对整栋房屋还是仅对短租部分(如附属单元 Granny Flat)征收商业税率。 市议会强调,此举并非增加税收总额,而是更公平地分配税收负担,预计不会对长期租赁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目前,该提案仍处于公众咨询阶段,最终决定尚未做出。 Reference: https://www.stuf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财政部长:考虑提高KiwiSaver缴款比例

财政部长:考虑提高KiwiSaver缴款比例

财政部长Nicola Willis正在考虑提高新西兰打工人和雇主KiwiSaver账户的缴款比例。 “我正在寻求建议,研究KiwiSaver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希望看到新西兰人KiwiSaver余额随着时间增加,在退休后获得更好的经济保障。 “这不仅涉及缴款比例,也涉及如何提高KiwiSaver投资回报率。” 她尚未透露具体方案。 但他强调:“KiwiSaver对新西兰的金融安全至关重要。” 目前缴款规则与改革建议 目前,新西兰员工默认KiwiSaver缴款比例为税前工资3%,也可以选择提高至4%、6%、8%或10%。 雇主通常需要至少缴纳3%。 截至2024年6月的一年里,新西兰员工共向KiwiSaver账户缴纳了61亿纽币,雇主缴款总额33亿。 去年,退休委员会(Retirement Commission)建议政府将员工默认缴款比例提高至4%,保留3%作为可选项,以鼓励有能力的员工存更多退休金,同时不影响低收入群体参与。 退休委员会还建议: * 雇主应对所有员工缴款,而不仅限于当前正在缴款的员工 * 雇主可以选择匹配员工超过3%的缴款 目前,政府每年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