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富人抛弃豪宅,带全家“反润”新西兰,挤进奥克兰南区80平破屋

这几年一直听到新西兰人为了追求更好生活,远赴澳大利亚发展。
但要是告诉大家,有澳洲的“人生赢家”放弃了自己在当地的优渥生活,主动选择全家搬来到奥克兰一个相对收入较低的街区生活,你会怎么想呢?
放下一切成功,“反润”新西兰
Jeyan和Becca Chamanmah一家曾是“人生赢家”:
两家成功经营的生意,多套房产,一栋230平方米、精装修的梦想之家,生活优渥、节奏从容。

但如今他们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搬到奥克兰南区,在Manurewa的Clendon Park租住了一间80平方米的“破旧小屋”。
Jeyan今年36岁,他坦言30岁时就已经实现了所有“人生大事”:企业盈利、豪车名宅、说走就走的假期,甚至每周只需工作20小时。
他们的烘焙坊和咖啡馆年营业额高达数百万澳元,团队有30到40人。
“按大多数人的标准来看,我们当时简直是‘杀疯了’。”

但他表示,这样的生活并没有给他带来真正的满足感。
“我和太太坐下来谈心,我们问自己: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吗?”在追求舒适和成功的过程中,他们感受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空虚与孤独。
一段回忆,改变一生方向
Jeyan回忆起18岁时,在Vanuatu做乡村志愿者的那段时光。
“那时候我和好友Ian Whitley与Jeff Sabour一起,生活简朴、什么东西都是共享的,和我们之后了解的生活方式完全不一样,我们之前曾经聊过,以后要过上一起生活的日子。”
但当他在澳洲创业时,那两位好友已经一起搬到了奥克兰南区,甚至住在了同一条街道上。
于是,Jeyan和Becca决定“重走村庄路”——他们卖掉了澳洲的生意,保留了几套房屋用于Airbnb短租经营,全家搬到了新西兰。
社区式育儿:篱笆不见了,孩子笑了
他们租下了一间“几乎无法居住”的房子,Jeyan自掏腰包出资3万纽币、并说服房东投入1万,彻底翻新厨房、浴室和洗衣房。

如今,这间“破旧小屋”已然焕然一新。
更重要的是,这条街上住着六个关系密切的家庭,大家信仰一致、理念相近。

他们把篱笆拆掉,甚至有邻居在围栏上挖洞,孩子们可以在后院自由穿梭。街区里组织了“步行校车”,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放学后,小朋友们光着脚,笑着奔跑在彼此相连的家中,只有饿了或“磕碰了”才会回家。
“我们不是住在一起,而是一起生活。”

Jeyan说,这种社区感不是教会的特意组织安排,而是源自共同信仰下的生活实践。
大人们约定统一育儿理念,从语言习惯、作息时间,到孩子的品格教育都力求一致。
这个自建社区还共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工具、汽车、保姆,甚至在有人生病或经济吃紧时,其他家庭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

大家一起商量孩子的教育,开设家庭日托、小型托儿所,还定期为10至13年级的青少年举办专题讲座,帮助那些有辍学风险的孩子重拾信心。
每周一次,Chamanmah一家的后院会变身为“学习基地”,为30至40名当地孩子提供课外学习时间;另外还有“结构化学习日”——孩子们在那天不上学,专注于钢琴、运动、品格教育和户外探险。

Jeyan在奥克兰也开启了新事业:与好友Ian Whitley及另一位合伙人联合创办了一家高端设计小型住宅公司,在盈利之余,希望能够“让成功惠及社区”。
从招聘到培训,再到采购的选择,每一个决策都希望能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整个社区的物质生活水平。
“我们想做的是共享繁荣。”
Reference:
https://www.stuff.co.nz/home-property/360683731/killing-it-queensland-renting-south-auckland-one-familys-cho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