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一些建筑楼下若隐若现的高频噪音是什么?
新西兰大城市的市中心,有不少高楼大厦,虽然比不上许许多多的国际城市那么繁华,但在新西兰这个“大农村”来说,也是不易。大楼下方,都有设计讲究,休息方便的广场提供给上班族在平时能够从楼上下来后休息一下,但是每逢夜晚上班族撤退后,大约五六点钟开始,这些建筑的广场附近就会有若隐若现的高频噪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简单一句话回答,为了驱赶流浪汉,防止流浪者在楼下“安营扎寨”。
与西方很多国家一样,新西兰尽管是高福利的国家,却依然有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尤其是大城市更是为甚。流浪者不仅容易出现偷摸、盗窃的治安犯罪问题,更由于长期的不修边幅,会造成建筑的公共卫生变得很可怕(吐痰、随地大小便等)。大建筑的楼下广场,往往挡风遮雨,还有舒适的设施能够让流浪者较为安全的睡一觉。如果不驱赶流浪者,那么“一传十、十传百”,建筑下面恐怕就要出现成群结队的流浪者了,到了上班的时间,流浪汉们恐怕也不会“起床叠被子走人”,让办公秩序和大楼中的“白领精英和丽人”变得心情不好。
由于新西兰这边的大楼物业既请不起夜班保安来看护,而且即便有保安也不能对流浪汉施加任何暴力,所以,普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利用广场上的扩音器(扩音器用于火灾报警等等),在下班时间开始播放让普通人难以长时间忍受的高频噪音;这种噪音声音时大时小、听起来忽远忽近、短时间内不会造成人体不适,但连续听五分钟保证你头昏脑涨无法继续承受。流浪者们是无法在这种高频噪音下安然入眠的,所以,这种“兵不血刃”还成本低收益高的方法,在新西兰的大城市CBD区域很快就流行起来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理想状态,在新西兰这样“赤裸裸”的资本主义国家中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大楼都是 private property,没有义务去做慈善来让自己的物业为流浪者们挡风遮雨的;况且对流浪者仁慈,就是对租用自己物业的公司的一种不公平,所以,“哪怕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都离远点”才是新西兰的大城市高楼下、或者停车楼中播放高频噪音的唯一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