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昆虫

grey-house-spider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灰屋蜘蛛” Grey house spider

新西兰的蜘蛛中,有一种是从邻居澳大利亚过来的“移民”,它浑身多毛,体型中等,腿脚粗壮,八只眼睛。说起澳大利亚的蜘蛛,大家可能有点头皮发麻,这个神奇的大陆孕育了太多的毒物,蜘蛛中的“悉尼漏斗”“红屁股”“黑寡妇”“捕鸟蜘蛛”等等都是蜘蛛界大名鼎鼎的毒物;那么,从澳洲来到新西兰的这种蜘蛛,是不是“很要命”? 放心吧,这种蜘蛛就是新西兰很常见的,名字叫做“灰屋蜘蛛”,英文名 Grey house spider,毛利名字 Punga-werewere 。它虽然百年之前从澳洲而来,老祖宗却是澳洲蜘蛛中几乎没有毒性、性情也温顺的“黑屋蜘蛛”Black house spider,只不过到了新西兰,变得灰色了一些没有那么黑。 雌性灰屋蜘蛛 / image source: wikipedia 灰屋蜘蛛简介 grey house spider 灰屋蜘蛛通体灰黑色,长得粗壮,雌性蜘蛛体长最多18毫米,

By KANNZ
cicada-kihikihi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知了 Kihikihi

知了,是文人笔下经常会写到的一种昆虫,它可怜且一生短暂,它在动物中也是很弱小的群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成语似乎历史久远,让人们醒悟这寓言所喻世的道理;自然界中的弱肉强食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上演着,大自然也由此生生不息。 知了,中文学名“蝉”,英文名 Cicada,毛利语名称 Kihikihi;看到毛利语的拼法、再猜测一下发音,大概您就知道了毛利语的写法实际上是一种“拟声”的方法,与中文的“知了”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于知了的美美的散文段子很多,例如:在炎热的夏天,正午时分,一切都在休息,以避免被那天空中放肆的日光所灼伤。只有知了这位“夏季的歌唱家”依旧高歌,它们有的在垂头丧气的小草里打滚,有的在遮天蔽日的杨树下乘凉;就这样看着,看着,我的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以下对知了的介绍来自百度百科 生活于世界温带至热带地区(已纪录约 2000 余种蝉);一些分布于沙漠地区的种类,当体温过热时,会从背板(tergum)排出多余的水分,进而达到冷却及散热的效果。

By KANNZ
daddy-longlegs-spider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长腿蜘蛛 Matua Waeroa

新西兰家中最常见的蜘蛛就是长腿蜘蛛了,无论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们,相信大部分人看到蜘蛛心里都不会太痛快。尤其是长腿蜘蛛喜欢“择高而栖”的习惯,通常都在房屋天花板的角落里、或是沿着墙壁、家具的夹缝中织网,趴在网上“守株待兔”。大家总是觉得这货会不会突然掉在你的身上、咬你一口,另外,咬一口会不会有毒呢? 长腿蜘蛛,也叫做“幽灵蜘蛛”,英文名 Daddy Longlegs Spider ,毛利人叫它 Matua Waeroa 。幽灵蜘蛛听着名字很可怕,实际上这名字来源于它的生活习性,有些“神出鬼没”的特征,最喜欢待在你家的隐蔽处,故而得名。它的身体与其它蜘蛛一样,分成两部分,身体和腿,自然腿有八条(要不然怎么叫蜘蛛呢)。所有的蜘蛛都有毒牙和毒液,但是,幽灵蜘蛛名字可怕但是毒液实在是太弱了,弱到什么程度?连被它的网粘住的昆虫,也不是被它的毒液毒死的,而是被长腿蜘蛛用物理方法搞定的(咬死或者用丝缠死)。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皮肤极度极度敏感的人,

By KANNZ
huhu-beetle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胡虎甲虫 Huhu Beetle

新西兰有一种大甲虫,它是长角甲虫 (Longhorn Beetle) 的一种,也是目前在新西兰境内发现的最大的甲虫。胡虎甲虫是它的音译名字,它的英文名是 Huhu Beetle,毛利文名字是 Tunga Rere。其实毛利人在很久以前,只管这种甲虫的幼虫叫做 Huhu,不过随着这种甲虫数量的减少,以及毛利文化的不再繁盛,这个甲虫不管是幼虫还是成虫,都被称作 Huhu 啦。 image source: wikipedia images 胡虎甲虫的幼虫很大,还像一个白色大肉虫子(像蚕的幼虫)的时候就有7厘米长;这种幼虫在幼年的时候主要依靠死去的树木为食物,也就是已经开始腐败的木头是它们的能量来源(某种程度上来说不算是害虫吧?因为不祸害活着的树木)。 等到幼虫期结束,胡虎甲虫的白色幼虫就不会再进食,开始蜕皮了;整个幼虫的皮肤退下后,它们就拥有了翅膀和腿,不过刚刚蜕皮的时候它们还是白色的,过一两天才会变成黑棕色的。其实,变成成虫的胡虎甲虫寿命很短,只有两周的时间,在成虫阶段它们的唯一使命就是找到异性进行交配繁殖,这个阶段它们不再吃任何食物。交配产卵后,成虫很快死亡。 胡虎甲虫在晚上最为

By KANNZ
new-zealand-praying-mantis1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螳螂 Praying Mantis

螳螂是新西兰的常见昆虫之一,在新西兰南北二岛几乎所有的地方都有发现。螳螂的英文名称叫做 Praying Mantis,不是很容易记忆,但是毛利话就特别好记忆啦,Rō,没看错哦,就两个字母。由于人类的活动增加,螳螂在新西兰的栖息地面积实际上在减小,并且螳螂的种群数量也由于人类的活动而减少;新西兰有一些本土特有的螳螂,他们的数量减少已经引起了部分新西兰学者的担忧,呼吁政府能够开始保护这种绿色的益虫,毕竟螳螂是肉食性的昆虫,能够消灭许多的害虫。 image source: wikipedia images 螳螂,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少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除极地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2000多种左右,中国已知约150种。包括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薄翅螳螂、绿静螳等,螳螂是农业害虫的重要天敌。 新西兰最常见的本土螳螂的拉丁学名叫做 Orthodera novaezealandiae,太难以记忆了,所以可以叫它 New Zealand mantis

By KANNZ
nz-ant-popokorua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蚂蚁 Pōpokorua

蚂蚁,是全世界种类最多,分布最为广泛的物种之一。与其它岛屿国家一样,尽管新西兰的绝对国土面积并不小,但是新西兰的土地上,分布的蚂蚁的种类却不算太多样化;甚至可以用“贫乏”二字来形容新西兰的蚂蚁种群。 目前,在新西兰能够发现和确认的蚂蚁总共有23个属,共计40个类型。其中有11种是新西兰独有的蚂蚁物种,或者说称为“本土蚂蚁”,它们广泛分布在新西兰的土地上,绝大部分都具有丛林蚂蚁的习性。另外的29种则是“外来物种”,或者说是“入侵物种”,它们由人类的活动带入新西兰,主要来源于新西兰的“好邻居”澳大利亚。有朋友说,40个类型,不少啦,可您知道吗,全世界已经被确认的、归入文献的蚂蚁就有一万一千多种,新西兰总共才40种,其中还有29个是“移民”,自然算是很小很贫乏。 在毛利语种,蚂蚁的名字是 Pōpokorua。新西兰的蚂蚁体型都不是很大,主要以黑色的蚂蚁为主,社会性群居;工蚁每天忙忙碌碌,为了食物和蚂蚁种群中的幼崽操劳终生,寿命从几周到几年左右;而雌性的蚁后则可以存活几年甚至十年,专心致志只为产卵,过着“饭来张口”的生活;

By KANNZ
dont-parking-under-a-tree-in-summer

新西兰知识

为什么夏季新西兰不要把汽车停在大树下面?

在新西兰的夏季,日晒十分的强烈,虽然外面的气温并不是很高,但是经过太阳暴晒的汽车内部温度会高达50-60度,打开车门热浪扑面;所以,不少的华人朋友都想把车停在街边的树下,利用大树的阴凉减缓汽车内部的升温,希望避免车内过热造成的不适以及在高温下汽车内部配件的提起老化甚至故障。另外,新西兰的阳光中紫外线很“犀利”,会造成车身表面的车漆更快的“衰老”,而停在树下自然能让车子的外衣多一层保护。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其实这样是不对的,不要忘记,新西兰是鸟类和昆虫的天堂,把车停在树的下面,如果不碰巧您停车的那棵树是“虫鸟天堂”的话,您的车子就惨了。 鸟类有群居的特点,而且新西兰的鸟类特别多,一棵树上停着一只鸟,叽叽喳喳几分钟后您就会发现整棵树上都停着同样的小鸟;这些小鸟不是在树上只“聊天”的,它们还会不停的排泄,您的车身上不一会儿就会出现各种颜色的鸟类的便便,什么颜色的呢?那要看刚才小鸟们吃的是什么了。这些排泄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停留在车身上会将车漆表面的保护层腐蚀掉,造成车漆亮光减弱。 而昆虫的排泄物则更麻烦,因为虫子本身很小,它们的排泄物是非常非常的

By KANNZ
when-do-sandfly-bites-human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沙蝇会在什么条件下叮咬人类?

提起新西兰沙蝇 Sandfly ,可能让不少在这里生活过几年的华人朋友恨得咬牙切齿,这种体积小得像腻虫一样的东西,飞到你的皮肤上就是狠狠的一口,更可气的是叮咬完之后会给绝大部分人留下红肿、流脓的大包,甚至造成皮肤上抹不去的痕迹。看新西兰网站曾经详细介绍过新西兰沙蝇的相关知识,但是,随着夏天的到来,还是应该再普及一下,沙蝇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叮咬人类,到什么地方能够防止沙蝇的叮咬。 image source: blogspot.com website 沙蝇与蚊子不同,它们依靠“视力”而不是感应人体的热量、气味和二氧化碳来寻找人类,所以: * 沙蝇只在有光线的情况下、看到目标、再去袭击目标 * 沙蝇在整个白天都咬人,而在清晨和傍晚光线尚可的情况下最疯狂 * 沙蝇不怕太阳光的直射,暴露在阳光下的皮肤沙蝇“一点儿都不介意” * 沙蝇很少飞入房屋中咬人,房屋中也很少会有沙蝇的存在,它们不喜欢室内,也不会像蚊子一样白天飞入房间躲在角落等到晚上再出来咬人 * 沙蝇在夏季的活动最为频繁,但是新西兰的春秋二季沙蝇也是存在的 * 沙蝇并不太害怕新西兰清晨的“冷空气”,您要是认为20摄氏度以

By KANNZ
how-to-avoid-cockroach-invasion

新西兰知识

如何避免家中出现蟑螂?

蟑螂是新西兰人最不欢迎的昆虫之一,可是偏偏“小强”的称号不是白来的,只要它认准了您舒适温暖的家,很难将其完全的清理出去。蟑螂是世界上最能繁殖、也是忍耐力最强的昆虫之一,它们侵占人类的居住环境、污染存储的食物、毁坏家中的墙纸和书籍、毁坏家中的电器、甚至会将身上携带的细菌和病毒传染给人类。关于新西兰蟑螂的知识,请点击这篇文章。 新西兰“小强”的爬行速度很快,生存能力超强,虽然使用药物或是物理方法都可以将其消灭,但是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新的不速之客再度光临,让您不胜其扰。本文教您的是如何尽可能避免在新西兰的家遭受蟑螂光顾,因为这种东西赶不尽杀不绝,只有从根源上解决您的家居环境问题阻止它的入侵。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减少家中的漏水点 蟑螂可以一个月不吃东西,但是不能忍受一周没有水的生活。打开您家中的橱柜、盥洗台下方的柜子,认真检查看看有没有下水泄露、滴滴答答的地方,这些地方“跑冒滴漏”的水最容易吸引蟑螂(因为环境昏暗,蟑螂不喜欢强光)。当您断绝掉家中所有的漏水点后,您放置的含有水分的“啫喱类”的蟑螂药就会变得特别吸引小强了,因为它渴啊~ 全面清洁

By KANNZ
insect-cricket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蟋蟀Cricket(毛利语Pihareinga)

蟋蟀,又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害虫。大部分从城市里来的人,对于蟋蟀的最直接印象可能是“蛐蛐,叫的挺好听的”或是“斗蟋蟀”等等,对不对?蟋蟀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其雄性好争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响。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实际上并不相同,只不过普通人听不出什么区别而已。蟋蟀只有雄虫发声音哦,雌蟋蟀不发声,是安静的好女子。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新西兰的本土“原产”的蟋蟀有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带入的外来品种;新西兰“土生土长”的蟋蟀体长较小,不超过1.5厘米。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蟋蟀的英文是Cricket,

By KANNZ
ant-killer

新西兰知识

如何有效控制花园中的蚂蚁数量?

新西兰的花园别墅生活让很多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里人”羡慕不已,不少华人朋友万里迢迢来到这个岛国、只为了追求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蓝天白云绿草鲜花,看起来固然是好,但是过上了“贴地气”的生活,恐怕一些您在国内没遇到过的烦恼也接踵而至。新西兰的蚂蚁就是绝大部分“小别墅”的屋主们都头疼不已的“顽症”,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刮风下雨,这种小学课文中提到的“勤劳的小蚂蚁”确实是异常的“勤劳”,一刻不停的在您家的房子周围忙东忙西;但如果被蚂蚁中的“侦察兵”发现了您家厨房或是衣橱里有什么让它们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噩梦的开始了,一条条川流不息的蚂蚁大军将沿着固定的路线将“战利品”不断的从您眼前搬回自己的巢穴之中,虽然蚂蚁不会向蚊子苍蝇那样招人讨厌,但是天天看到虫子在自家爬来爬去想必您也不会开心的。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小蚂蚁很容易消灭,生命力也不算是太强大,但是“架不住蚁后她老人家能生啊!”。如果您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杀虫气雾剂等药物进行消灭,那么等待残留在表面的药效褪去,小蚂蚁们还会坚定不移的继续来访的。如果用毒性更高、残留时间更长的农药呢?恐怕您家的宠物、小孩子的

By KANNZ
best-way-to-get-rid-of-slugs

新西兰知识

对付新西兰鼻涕虫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不少的华人朋友们都喜欢在新西兰的自家后院中种植一些蔬菜,不仅可以避免大量的土地“被浪费”,还可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另外,能够吃上自家后院产出的“放心菜”“有机菜”也让不少华人朋友们对于后院的菜地“情有独钟”。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休眠了一个冬天的菜地又开始蓬勃生机了,但是,另一种祸害蔬菜的东西,也成群结队的来了。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它就是臭名昭著的鼻涕虫,学名“蛞蝓”[kuò yú],说白了,就是没有壳的蜗牛。新西兰的山好水好植物好,尤其是碰上谁家的后院有菜地的时候,鼻涕虫可谓是蜂拥而至,赶不尽杀不绝。蛞蝓以成虫体或幼体在作物根部湿土下越冬,春季开始在土壤中大量活动为害植物,等到新西兰的夏天气温升高,天气转为干燥的时候,蛞蝓活动减弱,蛰伏起来。待到新西兰秋季气候凉爽雨水增多后,又活动为害。蛞蝓怕光,新西兰的日光下一小会儿就会死亡,因此鼻涕虫全都是夜间活动,从傍晚开始出动,晚上10-11时达高峰,清晨之前又陆续潜入土中或隐蔽处。鼻涕虫软塌塌的看似很“柔弱”,但是它却是一种耐饥力超强的昆虫,在食物缺乏或不良条件下能不吃不动生存很长时间。别看鼻涕虫小小

By KAN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