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蟋蟀Cricket(毛利语Pihareinga)

蟋蟀,又称促织、蛐蛐儿、蟋蟀欸、蟀子、是直翅目昆虫的一科,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害虫。大部分从城市里来的人,对于蟋蟀的最直接印象可能是“蛐蛐,叫的挺好听的”或是“斗蟋蟀”等等,对不对?蟋蟀身体黑色至褐色,头部有长触角,后腿粗大善跳跃,后腿极具爆发力。其雄性好争斗,两翅摩擦能发出声响。以昼伏夜出的为多,生性孤僻,通常一穴一虫,发情期,雄虫才招揽雌蟋蟀同居一穴。为了方便听到公蟋蟀的求偶鸣声,蟋蟀具有位于前脚关节略下方的耳鼓;每种蟋蟀的鸣声实际上并不相同,只不过普通人听不出什么区别而已。蟋蟀只有雄虫发声音哦,雌蟋蟀不发声,是安静的好女子。全世界约有蟋蟀900多种,新西兰的本土“原产”的蟋蟀有五种,另外还有一些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带入的外来品种;新西兰“土生土长”的蟋蟀体长较小,不超过1.5厘米。

image source: google images
蟋蟀的英文是Cricket,毛利话是 Pihareinga (指的是新西兰土生土长的黑背大蟋蟀),新西兰全境基本上都有蟋蟀的分布;蟋蟀与新西兰特有的“大蝗虫”Weta其实也是近亲。为什么蟋蟀会鸣叫呢?这是因为雄性的蟋蟀利用翅膀发声,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别看蟋蟀小小的一只,它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而且分贝数很高。此外,蟋蟀的鸣声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可求偶。当有别的同性进入其领域内,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
在新西兰,蟋蟀通常会在2月份开始出现,到了三月份到达高峰期,在夜晚无论是自家房子的草地上还是野外都十分容易发现这种喜欢跳跃的昆虫的踪迹。通常在20度时蟋蟀鸣叫得最欢,等到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震动翅膀,发出动听的声音,以吸引异性。这也就是三月份的新西兰,有时候晚上会被蟋蟀吵得睡不着觉的原因。
蟋蟀是一种比较“猛”的昆虫,着急的时候会咬人,给人的脚上一口也挺疼的,而且蟋蟀还挺喜欢从车库的门缝里向家里“钻”;这是因为车库在夜晚的时候比较温暖,也没有太多天敌。钻进车库的蟋蟀,会因为温度适宜而疯狂鸣叫,叫人彻夜难眠;那么,如何把这个小东西“消灭”呢?其实去超市买一些专门对付爬行类昆虫的气雾剂或是喷雾就可以,例如“雷达”或是“Mortein”都可以,看见蟋蟀喷一下,它会跳开不过命不长啦~~还可以在车库的缝隙上喷一种叫做No Bugs的黄色瓶子装的喷雾(超市里就有卖的),这个东西的好处是,喷一次管用好几个月,蟋蟀从上面爬过去就会中毒(别怕,这东西干了以后对于孩子和宠物都无害,专门对付爬行昆虫的)。
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放过钻进家里的蟋蟀,因为这东西进了车库就喜欢往角落和杂物下面钻,很难再出来,一到晚上雄性就会鸣叫,很吵人休息;而钻进家中的雌性蟋蟀往往都是“孕妇”,因为室内的温暖和安全吸引了“她”,如果您不想某一天看见一堆像小芝麻粒一样的刚孵化的小蟋蟀蹦来蹦去,那还是“残忍”的把雌蟋蟀消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