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的双文化主义

biculturalism-in-nz

双文化主义,英文 biculturalism,这可是个“大词”。大家都知道,新西兰以前是个英国殖民的国家,当年的“日不落帝国”,不仅侵略、占领、移民、改造了被殖民的国家,还会用文化冲击掉和替换掉殖民地原本的文化。其实,直到 1980 年代,新西兰一直是非官方的单一文化国家,政府政策偏向白种人文化。但在20世纪后期开始,毛利文化的复兴导致了对双文化主义在新西兰的盛行,基于怀唐伊条约,毛利人和政府之间建立了合作的伙伴关系。

单一文化和双文化

在 1840 年签署怀唐伊条约之前,毛利人和英国定居者生活在他们自己的文化中。Pākehā–Māori(居住在毛利社区的白人)是最早的双文化人之一,他们在两个群体中都很自在,在自己种族中,他们是白人;在毛利社会中,他们是居住在毛利社会中的“外来人”。

条约签署后,来自欧洲的定居者越来越多,到来这里的定居者人数的增长,超过了本地的毛利人。英国的传统和文化开始成为主导,而原居民毛利人被认为应该“学习和进入”白人的文化中。

毛利文艺复兴

从 1970 年代开始,毛利文化开始复兴,毛利人抗议土地流失和违反条约等问题。1975 年,政府成立了怀唐伊法庭来调查当代的违规行为,从 1985 年开始,法庭可以审理上可追溯至 1840 年的历史索赔。

政府部门的双重文化主义

在 1980 年代,政府开始将怀唐伊条约描述为新西兰的建国文件。政府机构开始承认白人和毛利人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一些政府报告提倡双重文化。2011 年,大多数政府机构都有毛利语和英语名称,传统的毛利欢迎和告别仪式经常在官方活动中举行。

关于双文化主义的讨论

双文化主义的想法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新西兰应该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正式承认许多不同民族的文化,而不仅仅是毛利人和白人;其他人则认为双文化主义在支持毛利文化和自决方面做得还不够。他们主张建立单独的毛利机构,例如毛利司法系统或议会中单独的毛利众议院。

新西兰的两个主流大党工党和国家党,对于毛利文化和毛利地位都奉行偏左的执政路线,就是“承认、给予、甚至放纵”;而作为更传统、偏右的党派ACT(行动党)则主张,消除任何种族的特权,所有种族在新西兰的土地上平权,没有特殊性。

双文化主义也因在新西兰许多其他文化之上推广毛利文化走得太远而受到批评,有些人不同意官方对作为新西兰土著人民和官方条约伙伴的毛利人负有特殊义务。

多元文化主义还是双文化主义?

新西兰拥有许多具有不同文化的不同民族,但国家官方只承认占主导地位的白人文化和土著毛利文化。有些人更愿意新西兰正式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而不是双文化的国家。这意味着,在政策方面,国家将正式承认并提供多种文化的文化、语言和权利,而不仅仅是白种人和毛利人。

然而,支持双文化主义的人认为,官方的多元文化政策将使毛利文化和语言的重要性不亚于其他文化和语言。他们争辩说,《怀唐伊条约》对政府建立了保护毛利人权利的特殊期望,许多支持双文化主义的人将其视为成功的多元文化新西兰的重要基础。重要的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由行使自己的文化偏好;争论的焦点是哪些文化应该得到国家的官方承认。

新西兰文化的现状

此段为站长个人见解和观点,不具有百科意义。

新西兰虽然是一个移民国家,但是新西兰作为一个人口比较少的岛国,思想更为传统保守,在多元文化接受方面,不如欧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更比不上美国了。虽然移民在最近三十年大量涌入新西兰,带来了很多不同的种族、语言和文化,但是,新西兰本地人对于多元文化的接受速度,是慢于其它“左倾当政”的国家的,此处的左指的是西方国家的“左”。

与此同时,新西兰社会目前处在一个相对迷茫的时刻,对于毛利文化的复兴是否做的有点过头?为了“政治正确”是否要把毛利文化复兴捧到天上?这也是一个指的严肃讨论的问题。其实,毛利人的精英群体,早已白人化,他们并不会过度靠近毛利族群,而处在边缘化的“纯血毛利”人群,则在受到万般宠爱的时候,还要傲娇的要这要那,这也让本地的一些白人和绝大部分移民都相当的不满意,心中时刻有个念头“你们到底还想怎样”。

外部的多元文化进不来,内部的毛利/白人文化冲突解不开,各方面都不满意,执政的政党在选举的时候对这些话题则小心翼翼,不敢触及。

要说是个“雷”,倒也算不上,毛利文化的复兴并未掺杂什么极端的“复兴主义”情绪在其中,刚才说过了,毛利精英们实际上都是“毛利外衣白人内心”的,在主流社会混的很爽了,才不想回到部落中去 pe pe ka ka tui tui 的。没有精英,靠着底层的毛利人,虽然能闹起一些小规模的事端,但却无法在大面上掌控政治的方向。

biculturalism-in-nz

Read more

“不容易被裁员”、“容易移民”,新西兰报读这一专业的猛增

“不容易被裁员”、“容易移民”,新西兰报读这一专业的猛增

2025年,新西兰学教育的人数出现显著增长,过去几年该数字一直处于低谷。 各大学表示,今年有数百名新生入学,其中很多人是国际学生。 这一变化背后的成因很复杂。 中学教师课程报名人数翻倍 教育部近期发出警告,新西兰的学校尤其中学面临严重的教师短缺。这一情况有望得到改善。 在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中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报名人数已翻倍增长,达到210个全日制等效名额(full-time equivalents)。 去年招生人数异常低,今年得到显著的回升。 选择学习教育的人中,一些是为了理想和情怀,但也有不少是因为现实因素。 有几位学生辞去了政府部门的工作来攻读教师资格,一人说,他之所以辞职,是因为想要看到自己的工作成果。 另一人则坦言,自己之前所在的政府部门“工作氛围有毒”,而转行当教师后即使“工作量加倍,薪水减半”,也觉得值得。 一名学生表示,自己大学毕业时,公共政策和经济类职位几乎都没了,找不到工作。 对此,维多利亚大学教育学院负责人Sue Cherrington指出,今年的增长在预料之中。 “过去20~30年来,每当经济状况不佳,或出现经济衰退时,教师教育报名人数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最高赔50万,新西兰政府打击诈骗

最高赔50万,新西兰政府打击诈骗

新西兰这几年的诈骗案子层出不穷。为应对日益严重的诈骗问题,新西兰政府要求银行加强客户保护责任。对此,银行业作出了最新回应。 最高能赔50万 银行事务和消费者事务部长Scott Simpson表示,面对政府对更好保护客户免受诈骗的期待,银行已作出回应,引入了更强有力的防护措施和赔偿机制。 “银行的新承诺意味着,如果银行未能充分警告并保护消费者免遭诈骗,他们将向受害者赔偿最高达50万纽币。” Simpson说。 “这对银行客户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胜利。客户一直在呼吁银行更好地承认自己在诈骗过程中所扮演的‘最后一道防线’的角色。” Scott Simpson表示,去年政府曾致信各大银行,明确提出希望银行在保护新西兰消费者方面承担更大责任。 “我很高兴看到银行对这一要求作出了回应,并正在更新其《银行业行为准则》,增加五项新的承诺,以更好地保护客户,包括交易前的风险提示和识别高风险交易。” “银行还将更加积极地参与诈骗预防工作,包括参与行业与政府之间的信息共享协议,并对公众进行防诈骗教育。” 最好是提前阻止 Simpson指出,最有效的策略是防患于未然。 “网络诈骗对我们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新西兰政府宣布,他们不配享有这项权利

新西兰政府宣布,他们不配享有这项权利

2020年,新西兰选举期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部分囚犯重新获得了投票权,这是工党执政期间,为新西兰带来的一个重大改变。 在基督城男子监狱,投票活动在选举委员会协助下顺利展开。 狱方在7月起就通过海报、传单及答疑会向囚犯普及选民登记和选举知识。 投票当日,身穿橙色制服的选举委员会工作人员穿梭于监区之间,协助囚犯完成投票流程。 狱警则在一旁全程监视。 仅基督城男子监狱,约有三分之二的在押人员完成了登记,超过120人参与了投票。 一位匿名囚犯“亚当”表示,能投票“非常棒”,让他感到自己仍是社会的一部分。 他说:“我们确实做过错事,但社会要想我们改正,就必须重新接纳我们。投票是让我们觉得被接纳的重要一步。” 他投票支持工党,认为工党更关心社会底层群体。 另一位囚犯“克里斯”投票后表示,囚犯最关心的是住房、教育和就业问题,尤其担心自己孩子的未来。他即将刑满出狱,希望能够重新建设生活。 2020年大选时,全国约2000名服刑不满三年的囚犯参与了投票。另外,还有约3700名候审人员也参与了选举(后者不是工党改的,审前羁押的“候审囚犯”一直享有投票权)。 而今天,新西兰政府宣布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
夜晚2女疯狂划胎,多名车主遭殃

夜晚2女疯狂划胎,多名车主遭殃

新西兰罗托鲁瓦警方正在调查一起车胎恶意破坏事件,目前已有17起正式报案,怀疑还有更多受害者未报告。 监控画面显示,两名年轻女孩可能与这一系列事件有关。 画面拍摄于周一凌晨4点左右,两名女孩步行经过街道,其中一人手持疑似大刀,在多辆后来被证实车胎遭割破的车旁蹲下。 0:00 /0:33 1× 据统计,仅周一清晨在市中心临近的几条街就有11辆车遭殃。一些车辆来自于到新西兰旅游的国际游客。 来自英国的游客Samantha Evans(28岁)和Kara Lumley(26岁)也是受害者之一。 她们的租赁车辆停在Hinemoa Street过夜,三条轮胎被割破。 她们原计划早上出发前往多个景点游玩,行程被迫取消。 在当地Bridgestone轮胎店维修,一大早至少有7位同样遭遇的受害者。 Evans则说,已将照片和视频传回英国报平安,家人起初担心她们安全,她们则表示并未因此对罗托鲁瓦有负面印象。 Reference: https://www.nzherald.co.nz/rotorua-da

By 新西兰生活快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