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克兰这些年建的房子问题太多:官方检查视频曝光,“下一轮漏水房危机?”

在新西兰大力推动“快建房、建好房”的背景下,越来越多人担心,建筑行业可能又将面临一场隐忧重重的信任危机。
新房频曝质量问题,建筑检查官频发警示
奥克兰市议会首席建筑检查官Jeff Fahrensohn最近在LinkedIn上发布的一系列视频,让人触目惊心。
例如下面这个就是在做外墙安装前检查时拍的。
“很多这样的东西,要是上了墙板你就再也看不到了。”

他拍摄的这套新房,外墙还未装上,里面的木框架已经发霉了。

很多地方也是做得一塌糊涂。

他边拍边骂说,“这个建商甚至切都懒得切,直接把板材随意钉在上面”。

“太说不过去了。”
就外墙安装前检查这一块,奥克兰在过去12个月里有4348个项目未能通过,占总数的30%。
他的其他视频还揭示了多个新建住宅存在严重结构问题:地板隆起、焊接粗糙、框架掩盖施工缺陷等。

他指出,有注册建筑师(Licensed Building Practitioner, LBP)留下让业主难以承受的修复工程,还有外墙脱落等安全隐患。
他表示市议会已专门增设岗位处理对LBP的投诉,足见问题频发。

Fahrensohn强调,他发布这些视频并非“猎巫”,而是为行业提供警示与教育。
市议会的Ian McCormick也补充道,虽然目前存在严重问题,但绝大多数施工方仍是合格的。

然而,现实令人担忧——过去一年,大奥克兰地区逾三分之一新建住宅未能通过最终检查,主要问题集中在防潮层(25.6%)、外墙(22.1%)、框架(27%)、地基(15.2%)和排水系统(14.5%)等环节。
这一系列现象引发公众对建筑质量监管是否有效的质疑。
制度形同虚设,责任频被“甩锅”
新西兰曾于2000年代爆发严重的“漏水建筑”危机,政府为此设立LBP制度,鼓励合格施工人员“一次做好”,但如今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新建房屋上。

住房与建设部长Chris Penk表示,政府正推动建筑监管改革,包括引入“自我认证机制”以及豁免部分“祖母屋”建造许可。
但不少行业人士表示担忧。

房屋倡议机构Hobanz联合发起人John Gray自己就买了一套漏水房。
他强烈批评现行监管体系,他指出,建筑方常通过注销公司逃避责任,而市议会最终不得不替他们“埋单”。
Gray认为目前的《建筑法》和《公司法》都缺乏足够的惩戒力,对违规者的处罚如“洒洒水”,但消费者一旦买到有缺陷的建筑,要承担的压力却可能会毁掉他们的生活。
他呼吁仿效加拿大,对开发商、公司及其高层设立强制执照制度,一旦出现问题则吊销执照并禁止重返市场。
他还主张强制建筑方购买专业责任险,并为每栋房屋设立保险支持的质保机制。
Penk表示,政府正在检讨相关法律,包括“按比例责任制”替代现行“连带责任制”,以减少市议会的财务风险。
此外,商务部长Scott Simpson也宣布即将改革《公司法》,打击“凤凰公司”(指倒闭后换壳再开的公司)行为并引入“董事身份证号”制度,以追踪高风险企业和负责人。
真实案例触目惊心,买家维权无门
近年来多个公寓建筑案例暴露出严重的结构缺陷,给业主带来巨大财务与心理压力。
在奥克兰某近市中心、建于13年前的公寓楼,业主原以为“钢筋+混凝土”构建的新房牢靠无虞,然而入住后问题接连不断。
经调查发现,该楼存在外墙、防震、防火等多重结构问题,甚至必须“砸墙打洞”才能查清问题源头。
最令人愤怒的是,开发商早已将责任公司注销,业主们无法追责,只能自掏腰包修复。
有居民为了维修卖车卖房,倾家荡产,甚至患上抑郁。
而且由于相关保密协议,业主们能透露的信息也很有限,有业内人士认为,这也是为何许多建筑缺陷的案件未能公之于众的原因。

类似案例并非孤例。
NZ Herald报道,Kingsland一栋公寓维修成本达3660万纽币,若拆除重建则需8290万纽币;

St Marys Bay的The Ridge公寓则干脆出售土地、全体业主认亏退出。
John Gray强调,在建筑高峰期如1990年代或过去三年,问题建筑最易集中爆发。
他指出曾有一栋新房连续验收失败22次,却仍然吸引到想买房的人,其中根本原因就在于违规施工者“屡犯不罚”,制度纵容了失职与失责。
“下一轮漏水房危机已经开始了吗?”
在实际操作层面,建检工作量也日益庞大。
据Fahrensohn介绍,奥克兰市议会每年要完成约20万次建筑检查,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复检”——也就是初次未通过所致。
市议会的Ian McCormick也表示,许多建筑现场缺乏自我质量控制机制,导致建检官需承担本应由施工方执行的监督职责。
Fahrensohn透露,他视频中所示的项目仍处于整改中,市议会不会在问题解决前发放完工认证。

尽管如此,行业专家仍对即将施行的“自我认证机制”表示忧虑,认为这将使一些“漏网之鱼”更易蒙混过关。
Phil O’Sullivan,曾在2002年首度揭露漏水房危机的Prendos公司负责人之一,现在担心未来可能出现多达1.3万套的“祖母屋”,会成为未来的“后院贫民窟”。

他认为政府应设立独立的行业监管机构,由工程师、建筑师等专家运营,不受政客干预。
他指出:“关键在于快速识别缺陷并修复,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没有做到的。”
Penk回应称,改革将分阶段推进,2026年起对电工、水管工、排污工等也将施行道德守则,并公示吊销与处罚记录,强化公众信心。
但改革能否真正遏制“劣质建商”,让建筑行业重获信任,还需时间检验。
Reference:
https://www.oneroof.co.nz/news/has-new-zealands-next-leaky-building-crisis-already-begun-4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