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被美国边检扣留,新西兰人呼吁“能不去就别去”,外交部表态

一位新西兰旅游从业者在美国机场两次被扣留,现场所见令她至今心有余悸。
她劝大家:现在能不去美国,就别去。
去趟美国,差点回不来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旅游从业者,因为工作需要,今年1月和4月两次飞往美国,结果两次都被边境人员扣留。
第一次是在纽约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被拉去单独问话;
第二次更严重,在休斯顿布什机场,她被带进一个房间,和约50人一起等候,气氛压抑,有人情绪崩溃,有人被拒绝入境。

她说,自己本来并不担心,但网上关于美国边境搜查手机、查看社交媒体的新闻太多,为了保险起见,她特意“清理”了手机内容,结果还是没逃过盘问。
她最后被告知:“是因为你的名字听起来像一个禁飞名单上的人。”
她无奈地说,自己这个名字在新西兰一点也不稀奇,重名的人多得是。
机场扣留室里,看尽人间冷暖
第二次在休斯顿的经历,成了她心中的阴影。
她回忆说,那天她被带进一间“扣留室”,里面坐满了人,有的人已经在那里呆了几天,哭着、崩溃着。
边境官员一边走动,一边大声吼人,有人只是看了下手机,就被怒斥“马上收起来!”
她形容那个场景:“文明的表象全都被撕掉了。”
她说,有些官员的态度根本不像是在执法,更像是在故意激怒这些旅客。
“他们像是在试图逼你发火,好给他们一个拒绝你入境的理由。”
在她被关押的那90分钟里,亲眼看到至少两人被拒绝入境。
“那种感觉,比911之后的美国还紧张,甚至更糟。”
不只是她一个人遇到这种事
其实这已经不是孤例。新西兰外交与贸易部(MFAT)透露,今年前四个月,已经有至少8名新西兰人在美国边境被扣。
外交部也正在更新对美旅行建议,提醒新西兰人警惕入境风险,包括电子设备可能被检查、旅客可能被问及私人信息等。

而一向低调的MFAT,也在其网站上警告,美国目前的社会环境存在“恐怖袭击和内乱”风险,入境政策严格,建议旅客出发前咨询美国使领馆,确保符合最新规定。
总体安全风险
- 恐袭和社会动荡风险高,建议出行前查看美国国家恐怖警报系统。
- 暴力犯罪和枪支普及程度高于新西兰。
出行前准备
- 务必购买全面的旅行和医疗保险。
实用出行提醒
- 枪击事件风险:了解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应对指南。
- 城市小偷多:保管好财物,尤其在景点和公交工具上。
- 自然灾害频发:如遇极端天气,及时听从官方指示并向亲友报平安。
- 入境审查严格:电子设备可能被查,入境原因要合理。
- 2025年起,逗留超30天需登记。
- 国内航班须出示符合REAL ID标准的身份证件。
知名记者:我入境前都准备好报警短信了
旅居美国的知名新西兰记者David Farrier,最近也在他的播客《Flightless Bird》中谈到了这个话题。
他说,他已经在手机上预设了紧急短信“我被ICE拘留了”,每次入境前都会做好心理准备。
他特别担心自己的政治言论会带来麻烦,比如他对加沙局势的公开表态——“这让我现在进出美国都格外小心。”
Farrier提到,一些因参加抗议活动而遭到驱逐的人也让他心惊。美国政府最近对移民政策的打压,让很多人处于“说错一句话就可能被遣返”的危险边缘。
而那位旅游从业者也说,她其实一直很喜欢美国,但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她熟悉的那个国家了。
“如果不是因为工作,我现在根本不会去美国旅游。更别说带家人一起去了。”
她甚至收到朋友建议,“尽量别飞共和党州,风险更高。”
而现在,她已经决定,下一趟行程改走亚洲,不再从美国转机。
如今她的态度能用一句话总结——“能不去美国,现在就别去。”
Reference:
https://www.nzherald.co.nz/nz/travel-industry-staffer-twice-detained-at-us-airports-warns-kiwis-to-avoid-country-if-possible/YU5SPNXGZZE3NEUEFGLJFVQT3Y/?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nzh_fb&utm_source=Facebook&fbclid=IwY2xjawKZ0YlleHRuA2FlbQIxMABicmlkETFES1hxVDdFWjNlN29TSDFJAR5CwapDpqzy0unySXsQ-BhmziAe8XczWkRgykDwZ0zVuHm0KV0mk5GGedA5VA_aem_d39tZToyHcCQpKy4igReWA#Echobox=174769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