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俚语

english-slang-holy-moly

新西兰知识

英语俚语 Holy Moly

Holy Moly,你在新西兰有没有听到过本地人这么说?多少有一点,所以站长来解释一下这个从美式英语俚语中“入侵”过来的英语俚语。 其实很简单,它就是个语气助词而已,表示出很惊讶、震惊、希望强调后面的内容。文明的翻译方法是“我的天呀”“老天爷呀”“哇塞”,粗鲁一点的翻译方法是“我靠”,如果用英语的粗俗一点的翻译方法英译英,那就是“holy shit”。 比如说,holy moly did you see the speed of that car? 额滴神啊,你有没有看见那个车的速度?(潜台词,我靠,这车怎么开的这么快) 另外,一些还没有成年,但已经满嘴脏话的 teenager 们,在父母面前有的时候实在是“收不住嘴,不小心要蹦出脏话来”,比如说要说“holy shit”但是发出了

By KANNZ
how-to-be-social-butterfly-in-party

新西兰知识

如何更好融入新西兰本地人的聚会中?

年底年初,各种在新西兰本地的聚会如潮水一般用来,如果生活在新西兰的你工作中或者朋友中有本地人,说不定也会收到几个参加新年 PARTY 的邀请吧。其实对于没有新西兰本地文化背景、和丰富语言能力的华人移民而言,相比较起生活与工作中的英语,可能对大家而言最害怕的就是参加新西兰本地人的聚会了,原因特别简单,就是没有融入感。 传统中东方人的聚会,大家都是吃吃喝喝,一片融洽、一团和气,主持人和领导在台上讲话、调动气氛,大家在台下与三五好友、同事知心聊天,不亦乐乎。这是我们最习惯的,也认为“本应如此”的聚会形式;你完全可以做一个安静的人,没有人会觉得你是个“怪咖”。 但是西方人的聚会,完全不同,基本上不会有五颜六色的灯光闪耀,也不会有台上台下的煽情气氛,也极少出现领导致辞台下鼓掌的情况,所有的 PARTY 参与者,就像是农场的“走地鸡”一样,三五成群,咯咯哒、咯咯哒的用飞快的语速说着你几乎听不懂的英语。 绝大部分移民而来的华人,看到这种场合,简直是“两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自己说的人家听不懂,人家说的英语自己也听不懂,所以要么很尴尬的拿着一杯酒假装在窗外看风景,

By KANNZ
full-as-a-bull

新西兰知识

有趣的新西兰醉酒老派俚语 Full as a Bull

新西兰的语言是“与时俱进”的,从好莱坞电影和其它全球一体化带来的语言冲击对这个小小的国家的影响不言而喻;不过也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在使用的“老派”俚语,例如说,逢年过节爱喝酒、爱醉酒的新西兰人以前就特别喜欢一个俚语“Full as a bull”来形容醉酒的人。 从字面上解释,full as a bull 的翻译应该是“吃饱的公牛”或者更加直译一点“像公牛一样饱满”,看起来像是褒义词,但实际上在新西兰人嘴里是个很口语化的贬义词,就是“喝多了”。仔细想想,也是有趣的,因为喝多了的人,谁也拦不住,横冲直撞,确实像是个饱满的公牛一样有力量,再加上做事情已经不受大脑支配了,就更像一个 full-bull 一样了。 圣诞节快来了,新年也不远了,庆祝一年结束新年伊始的你,在新西兰可不要 full as a bull 哦~~ image source:

By KANNZ
lollipop-man

新西兰知识

你知道新西兰的 Lollipop man 是什么吗?

棒棒糖,是全世界的小孩子以及部分成年人都十分喜爱的糖果,很多呀呀学语的小朋友,都能够很清晰的说出“Lollipop”这个单词,因为只要说了,就有甜甜的棒棒糖到手;当然,一两岁的小孩就能说 lollipop 这个词也是因为它比较容易发音。那么,按照英语的固定搭配方法,Lollipop man 是不是就是“做棒棒糖的人”呢? 还真不是,在许多说英语的国家,lollipop man 实际上是一个“俚语”一样的存在,它指的是在施工的路段或者学校周边,使用一个像是大号棒棒糖一样的 Stop / Go 标识的方向性的控制车辆的人。 其实,这个名字非常形象,因为这些临时的交通导流人员,手中一个或者两个专用标识,一个是红色的,写着 STOP,一个是绿色的,写着 GO,这个牌子像极了一个大号的棒棒糖,又因为负责的人员大部分都是男性,所以叫做“lollipop man”;当然了,也有人称他们是 stop-go man。

By KANNZ
not-even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俚语 Not even

Not even 是新西兰各个年龄阶层都会使用的俚语,而且也不分性别,not even 非常的口语化,它表白的意思就是 NO(不),但是又没那么的“单纯的是个NO”。 在使用 not even 的人,希望向对方表达的是一种更加强烈的“不”,比如说: 他是个好学生吗?– not even — 才不是呢,他是个超级差生。 你迷恋 TFboy 吗?— not even — 才不呢,傻瓜才追星他们。 你吃过新西兰南岛有名的臭臭的蓝芝士吗? — not even — 不要吃也不想试,最好一辈子也别让我吃。 image source: pixabay

By KANNZ
auckland-slang-hey-uce

新西兰知识

奥克兰南区俚语“你好,兄弟” Hey Uce

新西兰不仅有全国性的俚语,还有很多地方性的俚语。例如,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的南部地区,就有一个很具有特色的地方性俚语,而且通常只在男性的、年轻人或者 teenager 之间使用。 不少人都知道新西兰男性在称呼自己比较熟悉的另外一位男性(通常较年轻)的时候会说“Hi Bro”(就像美国黑人一样,不过这个称呼在英语国家还是蛮流行的),这个俚语从字面上也容易理解,不过在奥克兰的南区,岛裔移民之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做 Hey Uce。 这个 Uce 的说法来自于萨摩亚的语言,奥克兰的南区聚集了不少的从萨摩亚来的岛民,所以这些移民自然也会把这些自己国家的特色文化语言带到移居地,所以,在奥克兰,尤其是奥克兰的南区,Hey Uce 还蛮容易听到的。所以下次听到这个俚语,别以为对方在骂你哦,实际上对方在用一种比较熟悉和友好的称呼在呼唤你“嘿兄弟”。如果你是女性就别担心了,不会有人这么叫你的:) image source: pixabay

By KANNZ
english-slang-cookie-cutter

新西兰知识

英语俚语“千篇一律” Cookie-cutter

全世界的网络文化都随着英语系国家走,英语系国家的网络文化则随着美国走,以前新西兰人很看不起美国人说的一些俚语,但是新生代的网络新西兰人们已经几乎与美国人同步了很多美式英语俚语。你知道英语俚语里面的“千篇一律”怎么说吗?cookie-cutter 就是答案。 从字面上讲,cookie-cutter 就是一个金属形状的圈圈,把曲奇饼切成想要的形状,由于曲奇饼很软、金属模具很硬,所以 cookie-cutter 切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形状,这也就是为什么它用来形容“千篇一律”的原因。 例如,He is a cookie-cutter person,他是个老一套、千篇一律的人。 或者,A cookie-cutter newspaper/magazine,千篇一律,内容重复性很高的杂志或者报纸。 再或者,《看新西兰》网站每天一篇百科知识,真是千篇一律 Kannz.com is a cookie-cutter website,哈哈哈。 image source: pixabay

By KANNZ
kiwi-slang-yeah-nah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俚语 Yeah-Nah

新西兰人有许多让英语国家的人都抓狂的俚语,可能是新西兰独自“漂流”在地球的一角的原因吧,原生态的 Kiwi Slang 颇让“非新西兰人”头疼,尤其对于华人朋友而言,要想摸明白新西兰人的基本俚语都是啥,总也要好几年功夫。 在新西兰的俚语中,yeah-nah 是个被很多人挂在嘴边的说法。 Yeah 是非常口语化的“是的”,而 Nah 则是很口语的“不”的意思,那翻译过来,这个词组的意思就是“是~哦不~”,这什么鬼意思? 其实,yeah-nah 基本上来说,就是表达“no”的一种说法,这么说话的人,往往都在轻微矛盾之中抉择,但最终选择说“不”。新西兰人不具有很果断的性格,所以说“是”也不代表新西兰人很同意你,说“不”则会很委婉的说“nah”(语气弱化一点让对方舒服)这样不会太冒犯对方。 不过,

By KANNZ
fush-n-chups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英语中有趣的发音 Fush ‘n’ Chups

新西兰的英语口音比较重,而且语速很快,所以许多刚到新西兰的华人朋友在接触本地人的英语后,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不过,生活一段时间后找到了新西兰英语的规律,你在听到本地人说话的时候也就没有那么抓狂了。 站长喜欢收集点怪七怪八的百科知识,本文就是新西兰部分本地南岛人的一个怪怪的口音 FUSH N CHUPS。 如果从字面看,你会晕掉,这根本就不是英语啊,这是什么东西?这就是新西兰有名的炸鱼薯条 Fish and Chips,它是从英国流传过来的最简单、也是热量最高、也是新西兰人最爱的美食之一。 全世界都说 Fish and chips 为什么到了新西兰南岛的发音就变成了“张口音”的 Fush ‘n’ Chups 了呢?有一个说法是新西兰的女性比例稍高,而女性对于谈话对象的发音更为敏感,而且女性往往不自觉的以对方的发音来判断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地区背景。所以,新西兰的女性倾向于把 Fish & chips 里面的 ih 发音引导为 uh 的发音,再加上南岛本身有部分从苏格兰过来的移民,他们的英文鼻音很重,

By KANNZ
kfc-wicked-wings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肯德基炸鸡翅为什么叫“邪恶鸡翅” Wicked Wings

在新西兰,吃 KFC 是一种精神愉悦、肠胃油腻的行为,不过作为新西兰快餐中最便宜的几种选择之一,肥肥的、油乎乎的炸鸡还是给很多体重超标的家庭带去了足够的卡路里和完美的口感。上校鸡块、原味吮指鸡,这些在国内肯德基里经常见到的东西新西兰也有,不过呢,新西兰的 KFC 有个炸鸡翅叫做 Wicked Wings ,你知道吗? 其实,很多华人都知道、也吃过,不过你有没有对它的名字产生一点好奇呢? Wicked Wings 如果你放到电子字典中,你会发现翻译出来的是 “邪恶的鸡翅”,啥?邪恶鸡翅是什么意思? 其实,Wicked 这个词是个新西兰人常用的口语俚语,它的意思不是说“邪恶”,而指的是“it’s great”非常好的意思。所以啊,Wicked wings 连起来的意思就是“特别好吃的鸡翅”的意思。还不赶紧去 KFC 试试?站长能证明,真的很好吃,

By KANNZ
kiwi-slang-mana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俚语 Mana

什么是“有气场”? 气场是一种人体的隐形能量,是指一个人气质对其周围人产生的影响。任何物质的存在都有气场伴生,而气场的性质亦是千差万别,用最简单的分法可以分为阴阳二气,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气场,而且气场的性质和强弱是可以随事物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个大的气场可以由若干个小气场按照特有的方式组合而成,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相邻气场与气场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相互之间不断的排斥同时又不断的彼此同化。 在新西兰,很多人都十分的“有气场”,例如前总理约翰·基,新西兰优先党的领导人温斯顿·彼得斯,新西兰著名的名嘴麦克·霍斯金斯,新西兰的女总理海伦·克拉克等等,都是那种随便一站,哪怕旁边没有别人都会让你觉得“气场不一般”的那种。 在新西兰,其实有一个专用的词,从毛利语衍生而来,并被新西兰人广泛运用在日常的生活英语中,那就是 Mana 。这个字在标准的英文字典中找不到,但是在“新西兰版本的英文字典”中绝对是一个常用俚语,它主要就是用来形容“有气场”“气质”“声望”“权力”“有权威”“有影响力”等等,反正这是一个极为正面的词语。 当然了,从毛利语来说,mana

By KANNZ
kiwi-slang-second-helping

新西兰知识

新西兰俚语“再吃点儿吗” Second helping

新西兰人的俚语真是“满嘴跑火车”,有些俚语不给您解释靠自己想真是想破脑袋也不明白啥意思。例如,有些时候去Kiwi朋友家做客,吃午餐或是晚餐,自然是按照西方餐饮的方式来招待您的。头盘、主菜可能在分给每个人以后还多少有点富余,这时候主人可能会问您,would you like a “second helping” ? 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可能大部分华人朋友都会晕掉,帮忙?帮啥忙?还二次帮忙? 哈哈,其实 second helping 是个特别口头禅的新西兰俚语,主人的意思就是问您?再吃点儿不?就跟我们华人招待客人是一样的,老是害怕客人吃不饱,所以就经常与客人说“再来点儿”“够吗”“第二轮”等等一样。 碰到主人这么问,您别“卡住”哈,正常的、按照自己的饥饱程度回答就好了,如果还想吃就说 yes, I’d like to 之类的,如果不想吃就直接说 no 就好啦,

By KANNZ